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山东 > 亮环资

塌陷地挥毫“山水经” 曲阜“崇文湖”以生态为笔绘就产业新答卷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7-03

  改革网讯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炎炎烈日却阻挡不了广大钓鱼爱好者的热情。在曲阜市陵城镇碧波荡漾的崇文湖畔,6条国标垂钓竞技赛道旁,每天都有数百位专业钓手同场挥竿。闲置多年的采煤塌陷区因“渔”复生,从脏乱差的荒废之地化身为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新地标,曾经的“城市伤疤”变身“绿色名片”,成为“两山”理论实践的鲜活样本。

  昔日之困:采煤塌陷地的生态危局

  位于陵城镇西南部的崇文湖片区,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活动,约680公顷土地下沉,逐渐演变出近20000多亩的连片水域。因该区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加之位置偏远、道路不便、树木高、植被密,容易隐匿固废和垃圾等,导致水质逐渐恶化,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生态危机。

  作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头病”,陵城镇一直在环保治理和生态开发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逐步构建了环保网格强监管、镇村多部门联动的环保工作机制,近年来共清理垃圾6千余吨,清理偷采点5处、散乱污加工点4处,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改“养鱼不能养、种地不能种”的困境。

  虽然治理成效明显,但如果只依靠镇村干部的监管整治,不仅投入成本较大,效果也难以保障,如何能走出一条产业与生态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陵城镇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陵城镇负责环保和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少成表示:“塌陷地是一片宝贵的资源,我们不会为了眼前收益盲目落地有污染的项目,我们的宗旨是在守好这块城市‘绿肺’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治理之道:“引来金凤凰”的碧水重生

  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的原则,在经过多方取经和科学研判后,2024年,陵城镇成功引入了总投资10亿元的崇文湖国际垂钓基地&农文旅综合体项目,旨在通过“生态养护+垂钓竞技+休闲渔业+乡村文旅”模式,实现当地的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绿色发展,以产业振兴助力生态振兴。

  项目一期计划以2000亩的水面为试点,建设国标级的竞技垂钓园,以“赛事”引流,逐步带动周边水产养殖、农耕研学、餐饮住宿、文旅消费等产业发展。经专家对崇文湖现状进行细致考察,结果显示,丰水期水体深度仅约1.2米,枯水期更是仅剩40厘米,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竞技垂钓,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陵城镇专门成立项目服务专班,会同项目负责人多次前往青山湖、状元湖等知名垂钓中心考察学习,一步步攻克了专业技术难题。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市直有关部门协助,落实土地指标、代办前期手续,确保了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为该区域实现由“煤废”到“美富”的华丽蝶变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朝之变:生态经济双丰收的振兴图景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地形整理、水系连通等工程措施成功实现了“荒滩复垦”;实施清淤疏浚并栽种菖蒲、荷花等20余种水生植物,显著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投放20万尾鲢鳙等滤食性鱼苗,构建了一个“以鱼养水”的生态闭环。经过两年的系统性治理,崇文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Ⅱ类,吸引了白鹭、野鸭等30余种候鸟前来栖息,逐渐呈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生态格局。

  专业化的国标垂钓池投入使用后,实现了小赛常态化、大赛不间断,试运营四十多天来,吸引了近万名钓友、游客,园区垂钓比赛、住宿、餐饮等营业总额已经突破1200万元。

  “我们每场活动都会投放3—5万斤成鱼,大型赛事一天一场要10万斤,预计每年可消耗1500万斤。下一步我们也会与周边农户签订直供协议,发展渔业养殖,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创造实实在在的社会价值。基地负责人崔登斌介绍道。

  不仅“赛事+”、订单渔业等增收途径,陵城镇还计划依托崇文湖水体资源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水产品生态养殖,开发蟹宴文化节、渔耕研学季等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完善配套服务与商业延伸延长消费时段,形成“核心驱动+多点增值”的收益矩阵。通过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生产”统一、“颜值”与“产值”同在,以生态修复为笔、产业创新为墨,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通讯员 武鹏 张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