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5-06-19
改革网讯 在诸城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中国美协会员、画家刘忠臣老师的一百幅童真童趣线描画作品,正在百盛购物中心美术馆温情呈现。
步入展厅,观众们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长廊:树荫下跳皮筋的少女、巷子里滚铁环的男孩、田野里放风筝的小伙伴……那些用简洁线条描绘的童年图景,每一幅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自由、探索与快乐的故事。
展厅中间那幅《放风筝》画作前总是聚集着最多观众。画中的少年们笑得灿烂,风筝线绷得笔直,像是要挣脱画面飞出去。一位年轻的父亲盯着画,忽然说:“我儿子还没放过风筝呢。”他的声音很轻,却重重地砸在地上。我瞥见他身边的那个胖胖的小男孩,正低头玩着手机,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滑动。许多家长在此驻足良久,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绪。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轻声说道:“看着这幅画,我突然想起已经很久没陪孩子去户外活动了。”
一位银发奶奶领着小孙女在那幅《跳房子》画作前凝视了好久,她缓缓弯下腰来,伸出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尖轻轻划过美术馆光洁的地砖。“来,奶奶教你。”老人说着,粗糙的指腹贴着地面缓缓移动,勾勒出看不见的线条。她的动作轻柔而笃定,每一道“线”都像是从记忆深处流淌而出。小女孩蹲在一旁,睁大眼睛追随着奶奶的手指。“这里要留一个格子当‘家’,”老人的指甲轻轻叩击地面,发出细微的声响,“跳累了就在这里歇歇脚。”她的声音里带着往昔的温度,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柔软起来。当最后一笔“画”完时,奶奶直起腰的动作有些迟缓。孙女连忙扶住她,却听见老人爽朗地笑着说:“奶奶小时候跳这个,能玩到太阳下山都不觉得累呢。”
此刻,地面上虽无痕迹,却在每个人心里留下了清晰的格子。周围的观众不约而同地让出一块空地,仿佛都看见了那个由记忆编织而成的跳房子。小女孩踮起脚尖,轻轻跳进了第一个“格子”,奶奶站在一旁,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
几个小学生挤在《粘借柳》画前,面红耳赤地争论着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粘知了。“老师讲过知了,但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可以这样去粘它!”一个戴眼镜的男孩惊喜地说。一位小学女教师正用手机拍下画作,说要带回课堂。“现在的孩子连知了是从土里钻出来的都不知道,”她苦笑道,“我们总说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可连最基本的自然体验都没有,想象力要如何生根?其实我们学校后面就有一片树林,或许该带孩子们去实地观察一下。”
“看了这些画,我突然意识到,周末其实可以少报一个辅导班,多带孩子去公园和郊外玩一玩。”一位年轻母亲的喃喃自语引起了周围家长的共鸣。有的父母正俯身与孩子低声商量周末的郊游计划,声音里透着久违的期待;有的孩子坐在休息区的椅子上,在笔记本上认真描摹着观展的感悟,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夕阳西下,美术馆的灯光渐次亮起,柔和的暖光从高处洒落,为每个人的侧脸镀上一层温柔的轮廓。母亲垂落的发丝在灯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晕,父亲沉思时微蹙的眉头投下浅浅的阴影,孩子们仰起的脸庞被照得明亮而生动。这一刻,艺术与现实在光影中达成了某种默契的共鸣,那些定格在画纸上的童年游戏,似乎正通过这些鲜活的观展身影,悄然延续着新的生命。(通讯员 刘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