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首页 > 社会民生

医路同行37载 三亚吉阳区伉俪为村民守护健康

来源:改革网作者:陈文杰 陈苡琪时间:2025-04-24

改革网讯  时代的浪潮波澜壮阔,却在润物无声之处孕育无穷力量。总有这么一群人,迷茫之时随时来相问,风雨之中坚定把手伸,危难之时总会奋不顾身,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榜样。身处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们更应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以“榜样”为目标前进,努力让自己成为“榜样”的“模样”。

他们是生活中的夫妻,也是工作上的搭档,在过去的37年里,夫妻俩风里来雨里去,用仁心服务村民,用医术祛除病痛,成为村民的“健康守护者”。

微信图片_20250425135618.jpg

他们,就是来自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的乡村医生符永吉和周莎。

一瓶土霉素缔造“医路情缘”

1988年,初中毕业的符永吉回到博后村,跟着老村医走街串巷学看病。“当时农村人看病难,我就想着成为那个能帮上忙的人。”符永吉说。

为精进医术,刚入行的符永吉又到田独卫生院接受了三个月培训。学习行医之余,他还要帮家里干农活、经营小卖部,艰苦的环境锤炼出扎实的诊疗本领。后来,父亲卖掉家中唯一的牛,支持他到乐东卫校学习。

多年实践与理论积淀,符永吉积累了丰富经验,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一次,一名扁桃体发炎的感冒患者在就诊时突发过敏反应,他立即开展现场抢救,凭借经验迅速采取急救措施,成功让患者转危为安。

1999年,听闻下抱坡村有位才貌双全的女医生周莎,符永吉借“买土霉素”之名,骑着摩托车前去“偶遇”。最终,一瓶土霉素牵起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周莎被这个扎根乡村、心怀大爱的男人打动,从海南医学院毕业的她毅然放弃自己开的诊所,追随符永吉扎根博后村,将自己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忱,播撒在这片土地上。

“双医合璧”书写椰林佳话

从此,夫妻俩开始了24小时随叫随到的行医生活,在村卫生室、出诊路上、患者家中,都能见到这对“夫妻档”村医忙碌的身影。

1994年,博后村尚未通电,泥泞土路蜿蜒难行。一个深夜,村里有位孕妇即将临产,情况紧急,符永吉只能咬住手电筒充当临时照明工具,为产妇接生。“一年到头没有休息日,半夜出诊是常事,现在回想起来确实不容易。”符永吉感慨道。

作为全国医疗体系中的最基层力量,乡村医生承接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重担,是村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符永吉和周莎以小小的博后村卫生室为“主阵地”,为前来就医的村民问诊,也经常挨家挨户上门提供服务。

周莎来到博后村后,也遇上了一次为产妇接生的紧急情况。当时卫生室尚未建成,一名产妇即将临产、情况危急,她立即陪同其家人坐上前往田独卫生院的车。途中,孕妇突然出现临盆征兆,路途还颠簸,周莎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有条不紊地开展接生操作,轻声安抚产妇情绪,快速完成接生准备。在她的努力下,产妇顺利分娩,随后一行人及时将母子送往医院,确保了平安。

“周医生态度好、医德高,我们都信任她。”“特别有耐心,从不嫌麻烦。”……提起周莎,村民们的称赞总是不绝于耳。类似的暖心故事,在夫妻俩的行医岁月里屡见不鲜。

被村民需要的价值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坚守博后村的决心。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村里谁患什么病、该吃什么药、何时需要复查,夫妻俩都熟记于心。如今,他们与村民的关系早已超越普通医患,更似亲密的家人与朋友。

37年坚守,符永吉和周莎见证了乡村医疗的变迁,也成为村民心中最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曾经的博后村卫生室条件简陋,符永吉、周莎一度在家中问诊,或是临时借用一些单位的闲置房子。

2017年,村里通上了宽敞平整的水泥路,百姓出行便捷,就医也更加方便。最让夫妻俩欣慰的是,村里的卫生室建起来了,医疗设施大幅改善,诊断室、药房、治疗室等设备一应俱全,功能分区合理、环境整洁明亮,心电图机、5G远程会诊设备等让急救更加便捷高效。即将投入使用的“中医阁”将打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诊疗区,为村民健康提供更坚实保障。

“以前村民没钱买药,卫生室只能先给药后记账,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欠款最后都不了了之……”回忆往昔,符永吉不禁感慨。医保政策的落地如春风化雨,卫生室基本药物报销种类达80多种,药价大幅下降。通过整合诊疗数据、宣传村医事迹,博后村正朝着“和美乡村”医疗典范稳步迈进。

“当初选择当村医,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看病治病,这个初心永远不会变。”谈到未来,夫妻俩坚定地表示,他们愿当一辈子村医,一辈子守护村民健康。

37年风雨兼程,符永吉、周莎用坚守诠释了乡村医者的责任担当。从土霉素结缘到现代化卫生室,从赤脚行医到智慧诊疗,这对“健康守护者”的故事,仍在博后的碧海椰林间续写新的篇章...... (陈文杰  陈苡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