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福镇“大东安”农创共富组团片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以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显著的成效,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该片区以东安村为重点,联动周边9个村共同发展,紧紧围绕崇福镇农创产业这一核心纽带,积极探索并创新实施“土地租金 +入股股金 +就业薪金”的“一地三金”共富大棚收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打造“万亩蔬果 +万亩花卉 +万亩稻虾”三个特色万亩产业集群,形成了“重点村引领 +联动村协同”的差异化产业布局,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共富之路。
东安村在“大东安”农创共富组团片区中发挥着关键的引领作用。它紧邻崇福农创园,村域面积5.08平方公里,有着1243户农户,总人口达5388人,同时拥有186名党员。在村党组织的牵头下,党员干部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成功将农户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实现集中连片。随后,村里陆续建成521亩高标准温室大棚,并将这些大棚出租给农创客经营。这一举措不仅为农创客提供了创业平台,还优先吸纳了低收入农户在“家门口”就业,让村民实现了“租金 +薪金”的双重增收,为共富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团队激活组团动能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2016年以来,尽管“大东安”片区农创已形成初步集群效应,但在市场影响力、产业增值、场景建设、人才培育及运营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显著短板。为解决这些问题,崇福镇积极寻求突破,与杭州他乡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以崇福农创园及东安村为核心,全力打造桐乡市首个乡村经济创新区。该创新区聚焦“平台搭建、项目孵育、产业发展”多元目标,构建起“园区 +村落”内循环式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通过片区组团运营,引入平台型、产业链 /带型、串点成线型项目,高效盘活闲置资产资源,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同时,以“外引内育”为工作主线,重点培育三产融合型农创客,积极拓展“农业 +旅游”等多元经营模式,不断延伸农旅产业链条。
党建联建赋能共富工坊
片区坚持以党建联建为引领,制定了《共同富裕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不断深化“农创园党支部 +村党组织 +农业主体 +金融机构”的“农创先锋・强村富民”特色模式。借助“1 + X + N”议事协调机制,持续提升“二大平台”、完善“三大保障”、优化“四大机制”。目前,片区已成功建成14家农业领域共富工坊,共富产业面积超过2000亩。2024年,“三个一万亩”农业产值达3.56亿元,提供92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10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620万元。在产业发展上,形成多元特色产业格局:以农创园为核心的花卉产业,引进蝴蝶兰、热植、绣球花等特色项目,孵化59个农创客主体,年产值突破1.8亿元;稻虾产业推广“稻虾轮作”模式,建成4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种养规模达1.02万亩,年产值超6100万元,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蔬菜产业以全国劳模张继东为引领,创新“农场 +村集体 +农户”模式,打造万亩精品蔬果产业园,保障农产品供应与品质。2024年,东安村共富大棚年产值达9000万元,低收入农户每户获得土地租金每亩1000元,分红2000元每户,村级租金收入200余万元,带动周边300多人就业,劳务薪金收入超400万元,获评嘉兴市首批示范“共富工坊”,东安村也成为省级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周边村庄如湾里村、联丰村等,也借鉴东安村的经验,通过共富大棚等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与村民收入的提高。
构建体系培育新农人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大东安”片区深谙此道,积极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激发乡村内生活力。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崇福农创园围绕“拎包创业”理念,精心打造功能完备的孵化空间。在生活服务端,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提供65间人才公寓,并配套食堂、健身室等设施,营造出花园式居住环境,且租金价格亲民,让创业者能够安心扎根;在生产孵化端,规划建设870亩标准连栋大棚、“农创之星”展销中心等生产设施,以及多功能一体的农业综合大楼。同时,园区推出五年孵化政策,入驻大棚的农创客可享受租金优惠,并通过《崇福农创园创客积分考核办法》,将积分与租金挂钩,最高可减免30%租金,。在政策及服务保障上,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金融保险领域,联合农商银行推出“农创贷”“青创贷”,缓解资金难题;携手人保创新“农创保”,增强农创客风险抵御能力。服务体系建设上,园区整合3部门42项服务事项,设立政务服务“就近办”服务区,让创业者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为培育“新农人”队伍,片区紧紧围绕“今后农业谁来做”和“今后农业怎么做”这两个关键命题,采用“政府搭台,创客唱戏”的创新模式,鼓励吸引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积极探索多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建设一批“新农人”创新创业平台。聚焦电商孵化,建设数字农创系统,设立第一直播间,支持创客搭建基地直播间。同时,通过搭建“农创之声”“田间学堂”等平台,整合资源开设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等12门契合农业发展需求的课程。此外,片区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模式,组织农创客外出参观拓宽视野,邀请专家学者入园授课。在校地合作与技术转化层面,深化与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共建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已累计培训研修生67人、实习生19人,成功培育7家农业科技型企业,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应用。此外,片区聚焦农创客需求,精心打造“20分钟共享生活圈”,建成100余套农创公寓、可容纳200人的培训展演厅、农创食堂、农事服务中心等设施,采用“拎包入住 +自治管理”服务模式。依托“农创之声”“田间学堂”等培训品牌,举办超120场技术培训、创业沙龙等活动,覆盖3000余人次,提升从业者专业技能与创业能力。同时,定期举办“农创共富市集”,展销20余种特色农产品,推动“农创产品 +文旅 IP”融合;2024年以来,举办特色节事活动,吸引7.5万余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超330万元,促进农旅深度融合。东安村作为重点示范村,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形成“重点村示范—产业带延伸—全片区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多元矩阵激活运营引擎
共富片区依托“农创之声”“田间学堂”等培训品牌,举办超120场技术培训、创业沙龙等活动,覆盖3000余人次,提升从业者专业技能与创业能力。同时,定期举办“农创共富市集”,展销20余种特色农产品,推动“农创产品 +文旅 IP”融合;2024年以来,举办特色节事活动,吸引7.5万余人次,带动文旅消费超330万元,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同时,杭州他乡通过链式打造组团主题农创活动,常态化承接22场省市级官方节庆与会务接待。精心规划党政考察路线,成功构建乡村运营游学体系。自2025年起,累计接待党政考察团及培训班102批次,吸引4600人次前来学习青创农创经验。崇福农创园作为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开展5场主题活动,带动200名青年入乡实践。此外,园区制定详细招商手册,对接40批文旅企业及业态主理团队,成功引入两大文旅综合体融合八大业态;对内孵化3名本地农创客,推动生产场景向运营场景转型,并通过“新农人故事墙”、短视频、访谈、微综艺等形式,发布25篇报道传播创业故事,提升农创品牌影响力。东安村作为重点示范村,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共同富裕实践观察点,形成“重点村示范—产业带延伸—全片区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郑巧飞 陈乙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