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辉 贺秀峰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应将数字技术融入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促进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文化上兼收并蓄,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这一战略部署不仅回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也为新形势下巩固民族团结、推动共同繁荣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区域数字经济如何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将系统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从而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旨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夯实数字基座促进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实现各族群众共同享有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需持续加大投入,让高速稳定的互联网连接、高效的数据处理中心和便捷的智能终端设备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广泛覆盖到城市、乡村、偏远的民族聚居区域。除了硬件设施建设,还需开展广泛、实用、贴近生活的数字技能普及活动,帮助大家学会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掌握在线上获取信息、办理事务,从而为共享红利铺设宽阔平坦的道路。
数字基座稳固之后,需将服务和机会真正惠及所有民族成员,推动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全面接入数字平台。这些公共服务包含健康服务、就业信息、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等,让无论身处何地的群众都能通过手机、电脑方便地获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发展数字经济最终落脚点是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只有当数字经济的发展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增长时,才能真正增强大家对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情感纽带。
打造云端纽带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打造强有力的云端纽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积极建设和推广多语言、易操作的社交媒体平台、即时通讯工具、在线社区论坛,让身处祖国不同角落、来自不同民族的成员能够轻松便捷地相互连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节日习俗与工作学习心得,当不同民族的朋友、同事、邻居能够在虚拟空间里聊天、合作、分享快乐与分担困难时,就能够逐步累积心理上的亲近感,为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依托数字平台强大的信息承载与传播能力汇集、整理、展示和传播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历史传统、节庆礼仪、手工艺制作等都可以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在云端生动呈现,各民族成员可以欣赏、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开放共享的文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上的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有效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三是在云端开展线上文化活动,不同民族成员能够基于共同兴趣聚集在一起,在频繁的线上协作与互助中增进理解、建立信任、培养默契,从而将“我们”的意识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再反哺线下,使得各民族在情感上更加亲近,在精神上更加团结。
创新数字服务提升多民族地区协同治理效能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需创新数字服务,首要任务是构建覆盖广泛、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智慧治理平台,将不同层级政府机构、公共服务部门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的信息系统有效连接起来,从而有效改善过去群众办理事务需要跑多个部门、提交重复材料的局面,实现“一网通办”。
智慧治理平台集成了大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实时感知区域内各族群众的需求热点、民生难点,为科学决策和精准服务提供支撑,从而显著提高政府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的速度和效率。在智慧治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基础上,还应当大力发展和推广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政务服务应用,提供多语言版本,使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民族的群众都能轻松使用。基于移动服务应用,群众可随时随地查询政策、反映诉求、监督政府工作。同样,政府也能及时推送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就业信息、安全提醒等。
为提升多民族地区协同治理效能,还应当搭建线上议事厅、意见征集平台,鼓励大家就共同关心的社区事务、公共项目话题发表意见,共同参与讨论,为事务的妥善处理贡献智慧。各族群众能够方便地表达诉求、共同参与决策并且能看到治理成效,自然会对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产生更深认同,从而自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数字技术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桥梁,有效促进了经济互助、情感互通与文化互鉴。其中,智慧治理平台的构建与移动服务的普及显著提升了多民族地区的协同治理效能,各族群众得以在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中切实增强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未来,可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在民族地区的融合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保护、基层治理中的创新场景,从而为民族复兴筑牢根基。
【李虹辉系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贺秀峰系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科项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编号:25SKJD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