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和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本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重要回信精神,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创新激发活力,在粮食生产领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体现了应有的担当。2024年太和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7.3万亩,总产量101.03万吨。其中,小麦总产量位居全省第六;豆类总产量位列全省第一;玉米总产量位列全市第三。
提高站位,压实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定了在“多种粮、种好粮”上“当标兵、走在前”的系列工作举措,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明确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从耕地保护到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
严守耕地,抓住要害。严格将粮食生产目标分解到镇村,落实到户、到田块,确保粮食生产面积不减,总产不降。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强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建立县、乡、村三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创建“智慧国土”高点监控预警综合服务系统,实现连续三年耕地面积递增。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0.5万亩,覆盖率达91.05%。为了让良田发挥最大效益,太和县创新管护机制,引入金融保险市场化工具,组建专业管护队伍。牢牢抓住种子这个要害,“育繁推”一体化推进,培育了小麦新品种“恒进麦8号”“恒进麦9号”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等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地优质良种,建立良繁基地8万多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全面落实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县财政在现有支持粮食生产投入的基础上,统筹资金新增约3000万元,重点用于粮食生产。2024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7亿元;落实衔接乡村振兴产业到村项目资金1.48亿元;落实小麦“一喷三防”资金2400万元、粮食生产经营能力提升资金450万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300元;农机补贴3894台,补贴资金4339万元,其中新增拖拉机1331台、高性能播种机544台、联合收割机515台,粮食烘干能力提升至5100吨/天;持续提升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覆盖面,其中小麦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5%,玉米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3%,大豆种植保险覆盖率达到92%。充分利用“农业保险+期货”“农业保险+信贷”惠农强农政策工具,有效提高种粮主体抵御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扩大生产资金短缺等风险能力,高蛋白大豆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大连商品交易所实施的“保险+期货”大豆收入保险项目;持续实施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针对粮食生产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行粮食种植保单质押贷款试点等,“整村授信”1亿元用于粮食生产,解决规模种植大户资金需求。通过靶向施策,稳步提升了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全县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强化服务,提高效率。围绕粮食生产,太和县构建了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贯穿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粮食节约减损、统防统治、金融授信等各环节。2024年全县规模经营流转50亩以上的耕地面积65.3万亩,金融机构对种粮大户协会会员授信“种粮贷”6亿元。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乡镇将同类型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的品种和面积制作成电子地图,在网上发布优质专用小麦信息,企业通过查询并根据加工需求“按图索粮”,引导用粮企业与种粮农民签订订单,促进产销对接。通过“单种、单收、单储和专用”,产销加一体化推进,优质专用粮食平均溢价10%左右,实现了稳粮与增收的双赢。
协会引领,共促发展。太和县成立由种粮大户徐淙祥担任会长的“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在全县30个乡镇设立分会,通过大户带小户,形成网格化带动机制。全县2353户种粮大户作为带动主体,对接6.1万户小农户,建立了粮食生产百亩攻关田、千亩丰产方和万亩示范片;开展高产技术攻关,组织实地观摩等活动;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对接农资生产厂家实施带量采购,为会员和小农户降低10%~15%生产成本;订单生产4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销售价平均高于市场10%;开展“银协”合作,太和县农商行为协会整体授信6.1亿元;每年根据作物品种和农时季节,及时免费开展技术培训、座谈交流、现场教学,发放技术“明白纸”,推广新装备、新技术;及时帮助小农户应对极端天气,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协会通过“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帮助农民赚”,有效地提升了粮农的组织化水平。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太和县以“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为抓手,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四新”成果落地。2022年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共建了全国“科技先行县”,落地52个3300多万元的农业科研项目,构建了“1个农业主导产业+1个专家团队+1个技术推广团队+N个生产经营主体”的“l+l+l+N”全产业链科技支撑体系。安徽省农科院6位专家,率队扎根太和进行科技攻关,取得了小麦亩产846.8公斤、玉米亩产710.9公斤、夏大豆亩产超300公斤的好成绩。2024年安徽省农科院派驻太和的科技特派团队伍已达26人,对接的农业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达53家。同时,太和县政府还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科太和基地”,实施了“第二粮仓”科研项目,创建了普适型砂姜黑土改良模式,率先将农业智能信息、生态环保、新型化肥、农药控失等方面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在土、肥、药、农机、物联网等领域进行了技术创新。围绕粮食生产,太和县政府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行动,全县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2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5.6%,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机收损失率分别控制在2%、3%、5%以下。
深化改革,筑牢粮仓。完善土地承包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48亿元;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化管理平台;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935家、家庭农场1.1万家,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完善家庭农场名录库建设,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65%。 (文/王宇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