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记者于水报道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在浑善达克沙地边缘,樟子松林如海潮般翻涌,将肆虐千年的黄沙锁入绿色牢笼。这抹跨越千年的绿色嬗变,不仅是北疆生态屏障的壮美注脚,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宣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作为我国北方防沙带的核心区域,一场关乎国家生态安全的歼灭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战略擘画,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世纪跨越。在多伦县蔡木山乡黑风河村,68岁的护林员至今记得2000年那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当时沙子能埋到窗台,羊群在沙暴中走丢,村里200多户人家有一半搬离。”这位与沙地搏斗了30年的老牧民,见证了多伦从“京津风沙源”到“华北绿肺”的涅槃重生。锡林郭勒盟是全区沙化土地面积分布最大的盟市之一,境内浑善达克沙地区域面积5294万亩,占沙地总面积的83%,是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也是京津风沙源的主要策源地和路经区。2024年,锡林郭勒盟对于治理难度较轻、任务较少的锡林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正镶白旗和多伦县4个旗县市,优先安排资源力量进行治理,尽早实现歼灭,实施好歼灭战的标志性工程,打好歼灭战的“速决战”。各地通过围封禁牧、工程固沙、飞播造林等措施,对流动沙地进行控制及进一步歼灭,完成了21.5万亩流动沙地的治理。同时,依托2024年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对7个旗县市国省道干线两侧可视范围1公里内流动沙地进行优先治理、重点治理,完成治理面积9.92万亩。多伦县林草局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创新实施“窄林带、宽草带”模式,在防风固沙的同时保留牧草生长空间,推广“两行一带”造林技术,为林下经济预留发展空间。如今,当地引进的红松嫁接项目,提高了松子产量,村民们采摘新鲜的松子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林下种植的中草药金莲花、赤芍、黄芪等中草药更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脚底是林下经济“聚宝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生态和经济的双重“财富”。
使命担当,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答卷。锡林郭勒盟防沙治沙主要任务是保护草原生态,草原生态好了沙漠沙地就不会扩展,就不会影响、威胁首都生态安全。“我们这代人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盟委书记张佰成在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自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启动以来,锡林郭勒盟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能快则快、早干多干、应开尽开”的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狠抓责任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了2024年度任务,为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盟已完成沙地治理任务378万亩,达到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07%。按照规划,今年当地预计投资19.05亿元,不断加大机械化智能化治沙力度,计划完成沙地治理面积566万亩。为此,锡林郭勒盟创新实施“五区两带多点”治理格局:北部以自然修复为主,保护天然草原植被;南部巩固提升生态防护体系,阻挡风沙南下;中部重点治理流动沙地,实施“工程固沙+飞播灌草+人工种草”组合拳。锡林郭勒盟将“谁的草场谁治理、谁受益”原则贯穿始终,2025年全盟计划投入以工代赈资金4.44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23.3%,预计覆盖1.2万名农牧民,人均增收1.8万元。
当防风林带的新苗在无人机播撒下萌发新绿,当卫星遥感图上的绿色斑块日益连缀成网,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的,早已超越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答卷,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精神图腾。风沙未止,奋斗不息,锡林郭勒盟以“国之大者”的担当,将防沙治沙作为“头号工程”,切实筑牢祖国北疆“绿色长城”,筑牢人民幸福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