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大学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战略,涌现出诸多特色亮点:依托清华大学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积极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并紧密结合本土特色,在课程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学生成长等多个维度发力,描绘出智能技术赋能西部高等教育的生动图景。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深入青海大学,与来自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数理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财经学院的5位一线教师展开交流访谈,从全方位、多角度探寻青海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的实践举措与宝贵经验。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克隆课程深度融合,构建生态课程新体系
2022年,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率先在课程创新领域发力,引入清华大学《生态学原理》与《环境水污染控制工程》两门优质课程,以20级菁英班学生为试点开展克隆班教学。在克隆课程融合教学中,史惠兰教师将清华《生态学原理》融入学院《普通生态学》课程中,她表示:“克隆课程绝非简单复制,而是要深度融合,打造出一门既蕴含清华课程精髓,又彰显学院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024年,史老师又将清华的《环境管理与决策》融入到《生态系统管理课程》中,将《研究生创新研究办法》引入24级生态学硕士的《生态学学科前沿与进展》课程中,将课程融合从本科拓展至研究生教育,实现了从通识课到学科平台课,再到本科生专业课、研究生学位课的一体化覆盖,完善了生态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如今,这样的“克隆融合课程”在学院广泛推广,还有一批课程蓄势待发。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携手清华大学共探AI赋能教学新路径
自2024年3月起,依托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平台,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技术课程团队负责人唐岩教师,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王红教授课程团队在AI赋能教学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合作初期,唐岩团队向清华大学王红教授团队提供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及近三年学生雨课堂班级学习数据。这些数据被“投喂”至清华大学《数字电子技术课程》AI垂直大模型中,进行本土化适配训练,2024年5月中旬,该模型成功落地青海大学。随后,唐岩教师及团队成员开始试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AI大模型。通过AI赋能教师备课,丰富了教学案例和课程思政素材,增强了习题的新颖度,提升了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2024年秋季学期,唐岩教师组织开展AI辅助教学试点班的教学实践探索。通过AI模型植入雨课堂班级,唐老师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拥有了一个24小时AI学伴,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基于前期实践探索的积极成果,2025年春季学期,唐岩教师及课程团队开设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电子技术类课程的全部教学班已全面使用24小时AI学伴辅助教学,持续探索“师-生-AI”的智慧教学新范式,通过AI助力教学改革,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数理学院:善用AI技术助力破局师资困境
数理学院承担着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数学教学任务,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学校依据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划分为 A、B、C三个层次班级展开授课,但仅有16位数学教师授课,师资紧张。
然而,在有限的课堂内,教师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效果仍旧不理想。为此,数理学院刘玉惠教师精心录制课程讲解视频在 B站发布,收获超8万次播放量的积极反馈。受此启发,刘玉惠进一步利用AI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和数字人,本学期在 A班开展利用数字人教学试点。此外,刘玉惠也正在建设慕课资源,在后期的教学中尝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据了解,知识图谱以结构化呈现数学知识,展示知识点关联,助力学生理解知识体系,数字人在 A班承担预习指导角色,依据知识图谱提供讲解视频、PPT及 AI生成习题等功能。“数学是直接服务青海大学工科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很关键。我希望能够利用 AI技术突破师资困境,优化教学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让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有所收获”。刘玉惠说。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AI课程从试点到推广,学生反馈成效显著
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李鑫丽教师介绍说:“上学期,针对大一新生,我负责授课《信息技术导论》课程,选用了清华大学通识课组中的《计算机科学基础》作为AI克隆课程,在都是自然班的情况下,其中两个班级参与了这一克隆课程试点,以便对比教学成效。”
李鑫丽教师表示,最初的想法是将清华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学院,并将其融入青大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当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反馈授课教师的视野非常开阔,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并对本科阶段四年的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表明该课程非常适合大一新生学习。
课程结束后,通过对比5个自然班的成绩发现:在李鑫丽本人未参与出题的情况下,她所教授班级的学生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充分证明了克隆课程是一种非常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学院计划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全面铺开该课程。
财经学院:引进全新授课模式,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去年,我在大一的会计专业创新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克隆班教学模式探索,引入的AI课程是清华大学的《会计学原理》,采用英文教材和英语授课模式,师生同时在智慧大厦专用教室通过直播上课,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财经学院韩忠华教师介绍道。
该创新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高考英语和数学成绩突出。然而,英文教材难度大,尤其是会计学原理需要大量阅读和理解的课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韩老师每节课都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准备补充资料并进行专项辅导。
谈及教学成果,韩老师满是欣慰:“从目前实践来看,学生对清华课程展现出浓厚兴趣,学习热情高涨,并表示有助于考取国际会计师资格等多元化发展需求,对师生都是宝贵的成长机遇。但基于实践反馈,我们也意识到要和清华大学进一步合作,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模式,确保课程与学生实际水平精准适配,让大家收获更多。”
从课程融合到模式创新,从破解师资难题到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青海大学一线教师持续涌现亮眼成果,构筑起 AI赋能教育教学的新生态。青海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山刚介绍,2025年,青海大学进一步扩大 AI课程引进规模,引入涵盖基础理论、交叉应用、前沿探索等领域的36门清华大学 AI课程,形成“克隆班”“AI同步试点”“AI资源共享”三种模式的 AI赋能矩阵。
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教授表示:36门清华AI课程的引入,有效推动了青海大学AI赋能教育教学实现从“弱基础”到“特色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依托三江源生态监测、盐湖资源开发、高原医学等本土场景,构建起“清华赋能、青大转化、服务国家”的创新链条。(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