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10:53:03 来源:编辑:

□ 本报记者 安宁

3月下旬,黑土地上冰雪初融,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副局长刘鑫带队赴辽宁省沈阳市、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过实地走访、深度恳谈等形式,以“春分测土”般的务实态度,调研三省民营经济运行总体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

调研组特别回访了20余位曾参加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培训班的企业家学员,倾听学员实践成果,回应协调企业诉求,释放出“政策精准滴灌、服务直抵一线”的强烈信号,为东北振兴注入新动能。

政策红利落地生金民营企业轻装上阵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营企业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厚望,给我们这些民营企业注入满满的能量,坚定了加大创新研发投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聚焦实体经济、实施产业创新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徐志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政策的连续推出和落地,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了政策的暖流。从今年一季度数据来看,方大集团经营情况比2024年同期要更好,不管是经济效益,还是外部需求都在上升。

徐志新说:“在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正在逐渐进入一些原来不被允许进入的领域,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民企开放的决心和力度。目前,集团有核电项目关键材料供应等业务,同时,在国家重点项目和重点扶持领域获得的政府补贴也显著增加。”

调研中,记者注意到,多家东北民企都正加速享受政策红利。沈阳三洋重工集团副董事长王姝颖提到,去年,国家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纳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范围,对住宅老旧电梯整体更新更换按15万元/台标准给予定额补助,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本土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受益于国家新政策支持和老旧楼电梯更换需求的增加,三洋已在沈阳、本溪、抚顺等地签约600多个项目,合同金额达到9000万元。今年一季度,三洋电梯板块实现订单产能显著增长,超过20%。”

面对电梯行业新的发展机遇,这家造出我国第一台电梯的老民企干劲满满,致力于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走出“新路子”。王姝颖说,通过“智能制造”,公司实现了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精细化管理和敏捷化生产。

在“两新”政策支持下,民营企业创新势能加速释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举办的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上获悉,初步统计,在工业和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支持民营企业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规模占到八成以上,带动相关领域民间项目投资平稳增长。

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宣布,2025年将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两新”政策深入落地实施的主旋律,从2024年延续至2025年。

“受益于政策红利,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快速扩张,并通过智能化转型提升效率。”九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辰说,“随着政府通过电网升级、储能系统完善、西电东输等配套政策加快新能源开发,我们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很有信心。”

李辰还提道,如今,我国在市场准入方面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核电等原有限制性领域逐步向民企开放,地方保护主义显著减少,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项目招标更加公开透明,九洲的业务地域范围不断扩展,开拓新的市场。

培训班学员回访从“充电赋能”到“实战见效”

“去年我参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培训班,期间国家能源局主讲人对关于新能源发展的研判给了我启发,将公司战略重心从LED照明产品转向储能与全固态电池研发。”吉林省万和光电集团董事长邹连和坦言,“有时这种前瞻的信息远比资金扶持更重要。”

他所提到的培训班,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举办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人士培育赋能计划”培训班。

“从北京培训回来后,我明确了全固态电池发展前景,更加坚定企业技术投入的信心,我们的研发投入超16亿元,联合科研院所攻克全固态电池循环次数难题,已经实现技术突破,量产进度提前9个月。目前,集团储能业务占比两年内从40%跃升至60%。”邹连和感慨地说,培训班不仅是课堂,更是资源池和行动指南。

“参加赋能培训,加深了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理解,让我们在科研创新投入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徐志新介绍,下一步,该集团计划连续3年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共6000名硕博高端科研人才,坚定地走科技强企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王姝颖也表示,赋能班培训让她对企业管理、战略决策和市场布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企业在过去一年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比如,将电梯与物联网相结合,采集电梯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上传到互联网监控中心,实现对电梯的实时监管维护,大大增强了电梯的安全性。

截至目前,该培训班已开展四期,为近300位民营企业家赋能。培训期间,这些平日里叱咤商海的企业家们重返课堂,互相成为同学,除了学习前沿政策解读,在课余时间他们也共同探讨行业发展、对接资源。

民营企业发展需要更多“政策翻译官”和“问题拆弹手”。刘鑫强调,未来将把培训班升级为“民企成长加速器”,建立常态化回访机制,推动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让民营企业轻装快跑。

诉求解决闭环管理现场办公+长效追踪

“请大家抛开顾虑,多谈‘刺耳’的真问题,把最棘手的‘硬骨头’抛出来,我们希望能为大家实实在在地做些事。”调研期间,在三省轮流召开的恳谈会上,刘鑫都以这样开门见山的开场白,让与会企业家打开了话匣子。

“希望能对重大技改投资项目给予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

“建议由政府构建技术产业联盟,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创立一些技术和创新平台,共同促进关键技术的突破。”

“优化人才落户、子女教育等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吸收更多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家创新平台建设。”

……

调研组边听边记,不时追问细节,对企业反映的融资渠道单一、人才引留难、产业链协同不足等共性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承诺将建立“问题台账”限期反馈。

“这种形式特别好,民营局就像我们民营企业的‘娘家’,让我们能充分地把诉求提出来,有些问题当场就有了回复,没能现场解决的也承诺研究后给我们反馈,非常高效!”参会企业家纷纷点赞道。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破壁垒、疏堵点、提信心、优氛围,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截至2024年底,我们累计收集民营企业反映问题诉求2266项,已办结1097项。”刘鑫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局从成立开始,就是一个服务型部门,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以赴。

刘鑫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上开通了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诉求和建议”栏目。“真诚希望大家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及时通过平台反映,每个留言都会有专人处理,为企业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