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 11:04:47 来源:本网专稿编辑:刘维

□本报记者程晖

“过去一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发展势头良好,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蝉联全国第一,预计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20日,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靳伟表示,北京市扎实推动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深入实施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央地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进一步发挥。比如,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改革,中小微企业目前已零付费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440余项;建设了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

1985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国家高新区就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个标志性成果。1988年,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中关村示范区的前身——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诞生。其“试验”二字,表明了国家赋予国家高新区不同寻常的使命,那就是要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中进一步探索,先行先试,做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

自2010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要求着力先行先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后开展了“1+6”和“新四条”政策试点,并于2014年对股权激励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政策、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进行了深化改革。2014年末,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等6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向全国,把给予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股权奖励可在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等4项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推广到所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绵阳科技城。

目前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其中,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资产单列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部署实施。

据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展规划处处长刘彦锋介绍,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做强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率先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率先探索针对基础研究的税收政策创新,允许企业出资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的支出加计扣除,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共有50余家企业受益。加快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与领军企业、整机厂商深度合作。

同时,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优化央地政策衔接互通,探索在京中央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引导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中央单位按照北京市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靳伟表示,北京市在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上,还将扎实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实施创新企业分类支持、梯次培育,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企业矩阵。同时,扎实推动未来产业培育。围绕合成生物制造、具身智能、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出台了38项产业政策。牵头组建了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初步形成了“六链五群”产业集聚效应。

“我们将持续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压茬推出更多先行先试改革措施,完善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机制,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生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靳伟表示。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设置了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等5大板块、128场活动,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科技部副部长林新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有四个特点:突出科技前沿、突出成果共享、突出人才交流、突出开放合作。围绕AI大模型、具身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6G、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今年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举办多场专业论坛和重大成果发布活动,深入探讨前沿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论坛年会期间,将通过技术交易大会、前沿科技大赛、重大科技成果发布等活动,搭建政产学研用金合作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对接和产业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