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3 12:28:49 来源:中国改革报编辑:张晶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张守营

2014年,京津冀三地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起点,开启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群协同试验。这场试验不仅关乎21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命运,更承载着破解“大城市病”、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国家使命。十年后,这片土地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近日,由北方工业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北京城市治理蓝皮书:北京城市治理研究报告(2024)——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群治理》(以下简称《蓝皮书》),用数据描绘了这场变革的轨迹: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不足6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1.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长三角经济圈”。更令人瞩目的是,三地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格局——北京每产生10项科技创新成果,就有4项在津冀落地生根;天津每吸引10家新企业,就有6家来自北京;河北每新增10个就业岗位,就有3个与京津产业转移相关。

产业重构:从“物理转移”到“化学融合”

协同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版图的重构。北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区域性市场近千个,为高精尖产业腾挪空间。数据显示,北京科技、商务、文化等高精尖产业新设经营主体占比从2013年的40.7%提升至2023年的66.1%,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十年前提高7.7个百分点。

这种“减法”换来的是区域产业链的“加法”。北京中关村的创新资源与津冀的制造能力深度耦合,形成“研发在京、转化在津冀”的模式。截至2024年,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1万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37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天津滨海新区通过“反向飞地”模式,吸引5800余家北京企业落户,形成智能科技、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河北曹妃甸承接首钢等重大项目后,带动钢铁产业链上下游200余家企业集聚,实现从单一钢厂向循环经济示范区的转型。

雄安新区则成为协同发展的“超级试验场”。这座“未来之城”累计完成投资8354亿元,开发面积覆盖202平方公里,4792栋楼宇拔地而起。央企设立分支机构超300家,中关村科技园入驻企业135家,北京交通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开工建设,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即将投用。三地共同打造的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重点产业链,以及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着产业协同从“转移承接”迈入“聚链成群”新阶段。

生态共治:从“各自为战”到“命运共同体”

十年前,雾霾曾是京津冀的代名词;如今,蓝天白云成为朋友圈的日常。2024年,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5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75%,白洋淀水质连续3年保持Ⅲ类标准,野生鸟类从206种增至242种,消失多年的鳑鲏鱼重现水域。

这背后是三地构建的“生态命运共同体”:一是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跨区域环保数据共享平台,实施联合执法、应急演练,河北承德与北京密云、怀柔等地签订水源保护协议,筑牢京津生态屏障。二是绿色转型实践,北京退出燃煤机组,天津打造“智慧低碳港口”,河北张家口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区域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亿千瓦。三是生态价值转化,承德通过“风光水储氢”一体化开发,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8.8%,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成为全球最大调峰电站;北京碳市场覆盖范围扩展至津冀,累计成交额超30亿元。

民生突破:从“跨省奔波”到“同城生活”

协同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惠及百姓。十年间,三地公共服务壁垒逐步消融。

“轨道上的京津冀”营业里程超1.1万公里,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主要城市1.5小时交通圈成型。定制快巴、跨省地铁(如北京地铁22号线)、环京通勤列车等创新模式,让日均超22万人次实现“跨省上班”。

93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50项临床检验结果、30项影像检查在685家医院互认;246所京津学校与河北370所学校结对,北京教师赴河北授课超10万人次。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承德“皇家避暑地·热河温泉城”等品牌崛起,2024年京津冀互送游客超3亿人次,“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潮流。

家住河北燕郊的李女士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她早晨搭乘定制快巴50分钟直达北京国贸,母亲在燕郊医院做的CT影像同步传输至北京协和,孩子就读的学校每周有海淀教师远程授课。这种“无感跨省”的生活,正是协同发展最温暖的注脚。

挑战与未来:从“形合”到“神合”的跃迁

尽管成就斐然,但专家指出以下深层次矛盾仍需破解:产业链韧性不足,河北承接项目中,高端制造、科创服务占比仅30%,部分园区仍面临“产业孤岛”风险。要素流动壁垒,社保异地结算尚未全覆盖,人才跨区域职称互认、税收分成等机制亟待完善。市场驱动短板,三地协同项目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市场化协同机制尚未成熟。

对此,《蓝皮书》提出三大破局路径: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在光电芯片、量子信息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打造环京算力带(算力规模达10万P)。二是深化制度型开放,推广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230项,共建跨境数据流动试验区,试点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三是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探索税收共享、生态补偿等机制,建立跨区域产业链“链长制”,推动要素从“被动流动”转向“主动配置”。

专家认为,京津冀十年的实践,为全球城市群治理提供了东方智慧,正如雄安新区塔吊林立的工地与北京中关村的实验室遥相呼应,这片土地正书写着城市群变革的史诗。当北京的“科技脑”、天津的“制造手”、河北的“生态肺”协同跳动,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级城市群已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