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9 17:54:08 来源:改革网编辑:张海疆

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其中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资产单列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写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本网记者明慧

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将于3月27日至31日在京举办。本届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共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五大板块,将举办开幕式暨全体会议、60场左右平行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和重大成果专场发布等。

该论坛的预热集体采访活动也于3月17日举行。主题为“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作为第一场预热活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在活动上介绍了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成效。

中关村坚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24项改革措施全部落地,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发挥了试点突破和压力测试作用。其中,财税、人才等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资产单列管理等多项改革措施写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科技改革措施在全国范围部署实施。

做强创新主体,塑造形成创新优势。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率先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率先探索针对基础研究的税收政策创新,允许企业出资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开展基础研究的支出加计扣除,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共有50余家企业受益。加快创新产品示范应用,促进中小企业与领军企业、整机厂商深度合作。畅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优化央地政策衔接互通,探索在京中央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适用《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推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中央单位按照北京市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试点开展先使用后付费改革,采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授权中小微企业先行使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超400项。

集聚创新要素,持续提升配置效率。推行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将办结时限压减至目前全国最短的5个工作日;发布首个国际职业资格认可目录,涵盖149项境外职业资格认证。出台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方案,健全技术经理人培养体系、激励机制和职称评价制度。率先开展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3年分期纳税试点,进一步放大股权激励效应。强化全链条金融服务,持续加强科技信贷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万亿元;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创新,首创推出知识产权海外纠纷法律费用保险。引导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率先设立50亿元社保基金中关村专项基金。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发布高质量建设北交所19条举措,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企业达260余家。

优化创新机制,加速释放创新活力。促进国际资源高效便捷利用,推动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运行。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推动北京—新加坡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助力中新首个全环节跨境贸易数字化实单落地。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率先实现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数据合规出境。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27个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基础前沿技术联合攻关。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评价观念转变、方式方法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突破性开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动央地试点单位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及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