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记者明慧报道
国家能源局去年组织开展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征集评选工作,并公布了23个典型案例名单,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入选首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成为目前北京市唯一入选案例。国家能源局有关司负责人表示,此次组织开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就是要发掘总结并交流推广各地能源转型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实践支撑,以点带面推动全国能源高质量发展。
城市绿心绿色供用能和碳管理项目何以能作为北京市的“唯一”入选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城市绿心在实现“近零碳排放”方面有哪些好方法,又是如何科学管理的?来到城市绿心的游客,从哪里能感受到城市绿心的近“零碳”排放……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近日走进这颗神奇的“绿心”,探寻“零碳”背后的奥秘发现,坐落在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是在原东方化工厂工业遗址的基础上新建的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城市活力森林,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已成为“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生动案例。
春寒料峭中,记者顺着楼梯下到地下15米的地方,融融暖意渐渐拂去寒风的凉意,呈现眼前的是正在有条不紊运行着的一组组供热供冷系统。这个位于三大文化设施共享空间地下二层6000平方米的能源站,凭一己之力担负起了三大文化设施约60万平方米空间的供能。三大文化设施采用的是可再生能源,冷热源来自地下200米的可再生地热。
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宏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北投集团作为城市绿心建设运营主体,严格按照副中心控规要求,将城市绿心打造成为近零碳排放城市组团,三大建筑以及绿心公园配套的工业保留建筑、新建游客中心等全部建筑采用了“地源热泵+水蓄能”为核心主导的供热供冷系统,并根据建筑屋面情况布设了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了区域内优质的浅层地热资源和太阳能光照资源。同时北投集团通过绿电外购的形式,在能碳平台和智慧电网的合理调配下,实现了绿心绿电供给。地热、光伏、绿电、蓄能等多种形式的整合应用落地,使整个绿心实现了绿色能源100%覆盖。
据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能源运营总监刘冬升介绍,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大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绿色供能形式,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三大文化设施采用“地源热泵+蓄能+”的综合能源形式,打造绿色能源中心,满足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生活热水需求,可供能服务面积55万平方米。
“来到城市绿心的游客可以感受到城市绿心的近零碳排放。”李宏宇介绍说,比如城市绿心活力汇,作为除三大建筑外绿心最大的地上单体建筑,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大烟囱,也成了地标性打卡点。但是游客是看不到烟囱有任何排放,我们打造了100%地源热泵装机的能源系统为活力汇“冬季供暖、夏季送凉”。“烟囱作为工业文明的标志性产物,在生态文明时代向游客诉说着时代的进步。”
绿色能源中心为副中心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刘冬升介绍说,相较于传统供能形式,可再生能源占比70%以上,系统节能率约45%,降低CO2排放约11500吨。北投集团围绕城市绿心功能定位,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链条采取节能降碳措施,充分响应国家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战略——以“地源热泵+储能+本地分布式光伏+引入绿电”推动能源供给侧绿色变革;以绿建三星级和工业厂房利旧改造、区域车辆电气化及其充电服务保障推动能源消费侧绿色变革;通过能碳平台智慧化运营推动能源技术绿色变革;结合北京绿色低碳支持政策推动能源体制绿色变革。通过全生命周期碳管理,结合生态修复增加的碳汇,实现项目伊始即近零碳运行,随着国家出台更多的降碳政策,项目正在积极打造“零碳”园区。
在实现“近零碳排放”中如何进行科学管理?对于记者的提问,李宏宇表示,通过绿色供用能及科学碳管理,城市绿心全年碳排放1694吨,实现近零碳运行,预计2025年全年可实现全面“零碳”目标。我们立足城市绿心功能定位,在绿色能源、碳排管理、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等方面采取节能降碳措施,逐步推动城市绿心实现全面“零碳”。我们以“高比例绿色能源供应及消费+生态修复促进碳汇提升”为特点的近零碳绿色园区运行样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城市绿心能源供应及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首先,构建以“电能+地热能”为中心的综合能源利用体系,打造能碳管理智慧平台;其次,实施以地源热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供热供冷体系,承担区域80%以上供热量和70%以上供冷量,供应侧降碳;联合属地供电公司,建成高可靠、强韧性的现代智慧配电网,绿电调入、本地可再生能源双向发力,新增绿电180万千瓦时,实现分布式光伏100%消纳,年户均停电时间小于28秒,供电可靠性99.9999%。二是开展先行先试,实施土壤污染绿色管控,以城市疏解整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工业旧址基础上改建为市民公共活力园区,实现100%生态修复治理,以城市生态修复促进森林碳汇。
在谈到这种绿色能源的供能形式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示范作用时,李宏宇表示,城市绿心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划要求,城市绿心区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需达到40%以上,打造成为可再生能源优先发展区。三大文化设施能源中心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远超过40%规划要求,达到了70%以上,充分响应了副中心绿色发展示范区的要求。副中心通过先行先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能源样板。
“除三大文化设施,绿心公园配套的活力汇、网球主题酒店、游客服务中心、民国院子等共约3.5万平方米建筑供能系统,100%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在建筑屋顶布置分布式光伏,大大提高了区域绿色供能比例。”刘冬升介绍,该项目也获得了国家能源局首次发布的全国23个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项目通过集中设置能源中心,可为三大文化设施节省建筑空间1500平方米,在周边绿地下布置2450口浅层地热井,不影响原有景观建筑,充分与环境融合。
刘冬升表示,下一步,北投集团将在副中心统一指导下,发挥平台企业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保障能源服务为基础,以推进城市副中心重点项目绿色运营,助力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