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7:27:10 来源:改革网编辑:张海疆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记者明慧 报道

作为城市副中心文化新地标,北京艺术中心于2019年10月开工建设,于2023年12月22日暨国家大剧院建院16周年当日隆重上演开幕大戏,12月27日正式投入使用。至此,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北京艺术中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同一城市、同一运营主体的剧院综合体,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新发展格局全面开启。作为“三址”的重要一极,北京艺术中心依托国家大剧院广阔的文化平台资源和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具有现代性与前沿性的新型剧院综合体,在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3日,北京艺术中心共上演演出369场,举办艺术活动354场,保障重要活动、接待698场,累计接待观众51余万人,其中观演人数24万人,公众参观人数25余万人,调研参观活动698批次、2.8万人。

北京艺术中心立足城市副中心,在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的同时,借助国家大剧院优质的演出及艺术普及教育资源,打造辐射京津冀三地的文化服务半径,推动三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年度,北京艺术中心举办艺术活动共292场,进一步涵养地区文艺生态,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一是加强京津冀传统艺术传承,持续引入三地评剧名家名篇、曲艺精品展演等节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文化滋养。二是助力京津冀美育事业发展,北京艺术中心自2024年起开始承接“美育芳草”国家大剧院青少年艺术节的部分展演、美育活动,艺术节开闭幕演出均在北京艺术中心举办。特别是在今年的闭幕演出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10余所学校的300多名师生齐聚北京艺术中心舞台,与现场同样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500余名师生、家长共同完成了一堂“艺术殿堂美育课”。三是深化文化惠民,对标国家大剧院“周末音乐会”,打造艺术普及项目“河畔时光周末音乐会”,并常态化开展公共空间演出,通过公益性艺术普及与艺术教育,促进全民美育形成生动实践,涵养地区艺文生态。四是打造特色化艺术周、艺术节活动,2024年相继推出“管风琴艺术周”“迷你韦尔比耶艺术节”等特色活动,涵盖大师课、工作坊、演前导赏、后台探秘、公开排练等。在2024年10月,全新品牌项目“艺术第二现场”首场演出惊艳亮相。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运用施坦威Spirio钢琴的实时传输技术和高清视频转播技术,成功完成首场在线下多空间同步进行的演出,为艺术普及与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

同时,北京艺术中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大剧院职能部门和属地党政机关密切配合,加强属地观众培养和青年人才孵化,实现“双轮驱动”。2024年,北京艺术中心与通州区委宣传部共同推出“运河滋养”计划,未来将通过举办“运河艺梦”青少年艺术节和社会大课堂系列活动,建立“运河小乐迷”公益观演机制,成立“河畔之声”少儿合唱团等方式,吸引更多亲子家庭走进剧院形成观演习惯,同时不断丰富中小学生校外艺术体验。2025年,将持续聚焦青年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策划开展“国家大剧院关致京青年歌剧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高水准、高品质的艺术教育孵化项目,挖掘和培养具有非凡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为其成长发展搭建广阔舞台。

2024年4月,新奥集团与国家大剧院缔结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进一步发挥自身平台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场馆优势,在艺术资源共享、艺术普及教育、宣传营销推广、品牌项目策划、艺术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探索创新,不断推动两机构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在建立战略合作的同时,新奥公益慈善基金会与国家大剧院艺术发展基金会达成合作,共同推动京津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北京艺术中心坚持首善标准,用首都文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体现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为全国文化建设创造经验、作出表率。当好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实现一体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性发展。加强北京与全国各地的联动,引导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人才等各类要素有序流动,推动首都文化建设成果和资源共享,促进全国文化建设水平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