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港项目将建设8个1000吨级泊位,码头岸线长650米,年通过能力650万吨。项目建成后将完善济南‘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物流体系,目前项目码头工程已完成90%,正在大面积开展道路堆场及港航大厦施工作业。”近日,在济南港主城港区项目部,中建筑港济南港主城港区一期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知凯介绍。
建设百年品质工程,打造绿色智慧龙头港,离不开创新的力量。济南港项目部成立了“通江达海”科研创新小组,与山东交通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把握好码头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重点,项目团队分别从抗冻融混凝土配比优化、大型钢模板一次浇筑成型工艺控制、混凝土降温养护措施等方面召开专题会深入讨论研究;为解决黄河流域港口复杂软黏土体陆域堆场成型施工难点,现场开展固化剂试验段施工,陆域强夯施工过程监测孔隙水压力、进行载荷板试验、深层沉降板监测。项目部同时成立BIM工作站,通过BIM建模复核施工图纸,精准放样,核对工程数量,开展可视化交底……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次次应用试验,一项项创新成果都在精品工程上体现。
中建筑港五公司“开先河”创新团队,是分公司层级的管理引领型创新团队,团队共有5名技术骨干,平均年龄35岁,成员科研创新经验丰富。科研团队自2015年成立以来,积极参与重点项目施工建设及技术创新应用,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省市级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都有深深的“开先河”印记:菏泽人防项目获得山东省最大单建式甲类人防工程,青岛北客站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滨莱高速改扩建项目获得2021年工程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京沪高速改扩建项目获得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项目……
“开先河”团队通过“传、帮、带、吸”方式,引导越来越多有着相同兴趣和志向的员工成立不同层级的创新攻关小组。济南港主城港区的“通江达海”团队就是围绕项目建设成立的“定向”科研小组。
在淄川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中,项目定向科研小组采用BIM技术提前预演施工,合理安排大型施工机械布设及施工进程,有效减少工序交叉引起的各种问题,通过BIM技术进行深化设计和各类管线碰撞检查,以避免空间冲突,,避免产生工期延误、返工等现象。BIM技术的实施大大加快医药产业化进程,项目建成后将强力推进淄川区打造生物医药、生物制品等特色明显的产业体系。
在聊城市城区西北片区水环境治理工程中,项目定向科研小组开展“提高防沉降检查井盖安装一次合格率”的课题,有效提高了检查井盖的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目前已先后申报3项国家级专利,2项省部级以上QC成果等,为早日将实现城区雨污分流,提高周边水环境整体质量,有效提升城区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小组将以新模式、新技术、新方法引领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新力量。
中建筑港各个科研团队以具体项目施工建设为依托,通过技术攻关,激发管理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实际项目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不断提高生产质量,降低安全管理风险,改善施工作业环境,降低能耗和成本。
团队成员坚持发明创造,自主创新,经过带动引领、钻研攻关,先后孵化出多项科研成果,并有效转化成生产力。其中2项科研成果获评国际先进水平,鲁中山区公路原位改扩建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项科研成果分别获评中施企协、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等省部级以上不同等级科学技术奖;BIM技术成果连续四年荣获省部级以上奖项;浮式系船柱槽二期混凝土随闸室墙一次浇筑施工等5项工法荣获省部级以上工法,细集料含泥量试验筛细装置研制等2项QC成果荣获国家级成果,一种电动脱模器用试模固定装置等48项专利获得国家级专利,2项专利获得国外专利授权,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高速公路施工导行区上游过渡区长度设置研究》等6篇论文。并先后获“青岛市工人先锋”“中国建筑青年创优集体”“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等多项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
“‘开先河’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以解决实际难题为导向,不断提升技术支撑水平,用高亢的声音和瑰丽的光华去描绘智慧建造和低碳环保的蓝图,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创新团队的力量。”中建筑港五公司副总经理吴祥亮说。
(通讯员:郎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