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文龙
□ 本报记者 张海莺
湘西腹地,五省通衢。地处湘鄂渝黔桂五省接壤地带的湖南省怀化市——这座因铁路而兴的“火车拖来的城市”,曾因群山环绕、交通闭塞被贴上“老少边山”的标签。随着怀化国际陆港的加速建设,短短3年间,怀化国际陆港以雷霆之势崛起,不仅撕掉了“内陆”的旧标签,更以“开放高地”的新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从2021年9月破土动工到2024年交出亮眼答卷——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137.6亿元,其中对东盟贸易增幅达43.5%。怀化以一场华丽的产业突围,淬炼为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崛起为中西部地区融入全球市场的战略门户。
借势者智:港产融合、区域联动叫响怀化国际陆港
在怀化国际陆港现场,记者看到一列列班列驰出港口纵横欧亚,一幅“商通天下”的壮阔图景正徐徐展开。一只箱包,能撬动多大的产业版图?怀化用实践给出答案:50亿元陆港产业发展基金注入,156家箱包皮具企业集聚成链,40亿元产值产品远销30国,“国际箱包之都”一年成势。在这里,从广东东莞转移的精密模具厂到本地培育的设计工作室,从东南亚采购的优质皮革到欧洲订单的个性化定制……一条“设计—生产—出口”的全产业链在陆港落地生根。更让人瞩目的是,箱包产业的“乘数效应”带动了绿色食品、竹木加工等产业集群崛起,千亿临港经济园区的蓝图正渐成现实。近年来,借势国家园区改革契机,怀化国际陆港经开区不断剥离社会事务职能,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的市场化改革,积极申创跨境电商综试区和粮食、肉类、水果指定监管场地等开放平台;他们拟将组建陆港产业集团,净资产不低于40亿元,力争一年内获批AA+信用评定,两年内资产突破100亿元。2024年,园区外贸企业数量较2021年增长4倍,箱包、竹制品等50余类“怀化制造”产品通过陆港走向全球。
当港产融合的产业版图持续扩展时,数字技术为开放注入了新动能。在陆港跨境电商产业园,一场“买全球、卖全球”的变革悄然发生——随着阿里巴巴国际站等19家电商平台入驻,“陆港云”数字平台贯通报关、物流、金融全链条;在怀化师范学院的教室里,1200名跨境电商人才正在接受“外语+规则+产业”的定向培养;在老挝万象的海外仓中,“怀化制造”的箱包48小时即可送达消费者手中。数字力量催生惊人增速:2024年,怀化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61.07%,配送时效提升72%。当鼠标轻点、货物飞驰,怀化正以数字之力打破内陆与海洋的物理边界,而这恰恰与港产融合形成互补——数字化手段让产业链协同效率倍增,让“怀化制造”的出海路径更趋精准。
产业与数字的双轮驱动,离不开区域联动的支撑,怀化积极推动跨省协同,共建陆海新通道“朋友圈”。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13+2”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与重庆、广西等共建“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集结分拨覆盖内蒙古、新疆等20个省(市区);打破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行政壁垒,交通枢纽辐射半径突破1500公里。早在2023年11月,湘鄂赣三省签署协议,协同推动三省焦柳线、沪昆线上的城市货源在怀化集并,让江西景德镇的陶瓷、湖北十堰的汽车配件、湖南醴陵的釉下彩瓷共1980标箱货物在此集结,经陆港班列直达东盟。怀化还与广西钦州港创新“组合港”模式,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全程通行”。怀化这个曾经的省际边缘城市,正成为中西部地区开放的“心脏地带”。
随着跨省联动的外延、跨国产业链的深度构建,“东盟资源—怀化制造—全球市场”——这条产业链闭环,成为怀化市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密钥,实现东盟与怀化的“双向奔赴”。他们主动对接国际贸易规则和通行做法,加快建设怀化国际陆港法务区,编制《RCEP政策适配清单》,与东盟10国商协会建立合作机制,构建“外语+规则+产业”人才体系。怀化用规则对接的“软实力”,支撑起外贸增长的“硬数据”:2022~2024年,对东盟地区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64%,对外投资年均增长259.3%,外贸依存度3年提升8.2个百分点。在产业不断的实践中,老挝3万亩粮食生产基地的稻米,经中老班列运抵怀化精加工,贴上“怀化香米”品牌销往全国;湖南万橡新材料从马来西亚进口天然橡胶,产业的双向流动,让怀化与东盟从“贸易伙伴”升华为“命运共同体”。而这一闭环的形成,正依托于前期港产融合打下的坚实产业根基,以及跨省区域联动所锻造的怀化国际陆港品牌效应。
借力者强:枢纽聚能、降本增效打造怀化国际陆港
怀化国际陆港的建设,是一部“无中生有”的奋斗史。面对“不沿边不靠海”的先天短板,怀化以80亿元重金投入,在湘西腹地筑起一座现代化国际陆港。在这里44个核心项目拔地而起:多式联运中心高效衔接铁路、公路、水运;海关监管场所实现“一站式”通关,4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与30万平方米定制化厂房内机械轰鸣声昼夜不息;七大功能组团——从国际商贸到临港产业,从物流集散到金融支撑如同一颗颗齿轮,咬合出陆港运转的澎湃动力。
通道扩容织就“黄金十字”全球网。若将怀化国际陆港比作心脏,国际物流通道便是其跳动的血脉。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突破口,怀化进一步锚定“东盟货运黄金十字路口”目标,构建起“7大国际通道+161条运输线路”的立体网络,北接中欧班列,南连东盟铁路,东融长江经济带,西拓中亚腹地,52个国家158个港口被纳入怀化的“朋友圈”。据统计,2024年,怀化陆港开行班列1009列,稳居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公司前三,中老班列351列,位列全国第二。一条条钢铁巨龙,将“怀化制造”送往老挝万象、泰国曼谷、德国汉堡,又将东盟榴莲、欧洲红酒带回武陵山区,这里实现了枢纽聚能通道与产业的深度联动。
冷链突围成为冷库里的“热经济”。在怀化国际陆港,冷链物流不仅是“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金字招牌,更是一场产业革命的缩影,他们聚焦建设东盟进境水果和云南蔬菜、花卉物流分拨中心,建成24万平方米冷库的智慧冷链物流中心。今年年初,一列满载老挝香蕉的冷链专列驶入怀化,完成从热带雨林到中部冷库的跨越。他们依托“老挝—怀化”“云南—怀化”铁路冷链专线,让东盟水果年分拨量突破5万吨,武陵山区的黄牛肉、猕猴桃则通过冷链网络直供东南亚商超。今年1~5月,510个冷链标箱、35倍的增长速度,让怀化成为辐射中部的“冷链新地标”——冷库内外,一场关于速度与温度的较量,正重新定义内陆城市的开放维度。
“综合运价从9300元/标箱降至3400元!”湖南万橡新材料负责人感叹地说到。这背后是怀化打出的一套政策“组合拳”:争取广铁、南铁、昆铁最高62%的运价下浮;叠加盐田港、钦州港港杂费减免;集成接续班列补贴、集港政策优惠。近3年来,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0.8个百分点,为企业省出真金白银。
“之前‘怀化—老挝万象’传统江海联运需要15~20天,而中老图定班列只需3天,较传统江海联运提速5倍。‘湘滇—澜湄线’冷链图定班列仅需65小时。‘怀化西—钦州港东’班列以往散发班列运输3~4天,而点对点班列为30小时。”怀化国际陆港的工作人员骄傲地对记者介绍道。服务提质,提升货物运输时效,怀化以“铁路代海港、班列代货轮”的智慧,构建起“30小时通江达海、3天直达东盟”的时效网络。速度,成为内陆城市与沿海同台竞技的底气,在怀化海关监管区一批发往越南的箱包正在接受“四关如一关”联合查验,通过与磨憨、凭祥、北部湾等口岸海关协作,怀化创新推出“提前申报”“抵港直装”等18项便利措施,让货物通关时间比全国平均节约8.8小时。更引人注目的是,“一港通”模式让货物在怀化报关后,钦州港直接放行,企业成本降低30%。这些“微创新”汇聚成“大变革”,让“怀化效率”成为吸引企业的金字招牌,他们枢纽聚能、降本增效全力打造怀化国际陆港。
借智者王:经贸共赢、文旅融合成就怀化国际陆港
当硬件基础与政策体系日趋完善,怀化开始以更高维度链接全球。2024年9月,第十一届全球湘商大会在怀化市召开,会上505亿元项目落地,RCEP(湖南)经贸博览会永久落户,14家东盟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在今年的第二届湖南(怀化)RCEP博览会促成合作超300亿元,会展成为怀化链接全球的“金色请柬”。记者走进怀化国际陆港法务区,看到律师团队正在为企业解读《RCEP政策适配清单》,这张清单详细列明152项关税优惠、67项原产地规则,成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导航图”。记者了解到,怀化国际陆港与东盟10国商协会建立合作机制,举办RCEP政策宣讲会40余场,培育“外语+规则+产业”复合型人才2000余人。这些智力支撑,让“东盟资源—怀化制造—全球市场”的闭环更趋顺畅。
在怀化陆港建设的强劲驱动下,“怀品出山”工程正成为助力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引擎。通过中老班列这一便捷的国际物流通道,碣滩茶等承载着怀化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实现了直供东南亚市场,为当地农产品出口按下“快进键”。数据显示,2024年,怀化农产品出口额达12.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1%,其中蔬菜出口量稳居全省第二位,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
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中,怀化创新推行了“种加分离”的跨国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协调助力下,湖南奥谱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怀化市农业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在老挝成功建设3万余亩粮食生产基地和1500亩制种基地。这种“东盟种植基地+怀化精加工中心”的全新布局,不仅有效整合了东盟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更充分发挥了怀化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集群优势,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农业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深耕人文交流的进程中,怀化以文旅融合为笔,在开放画卷上勾勒出浓墨重彩的篇章。他们依托RCEP区域合作机遇,创新打造侗苗风情RCEP示范区,首开“怀化—万象”跨境旅游专列为东盟游客打开一扇沉浸式体验中国西南民族文化的窗口。2024年,怀化东盟游客接待量同比激增150%,成功构建起“国际班列穿行、特色产品出海、文旅双向引流”的立体开放格局,让文化交流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动注脚。当“怀化—万象”跨境旅游专列穿越山水,车厢内便化作文化交融的流动舞台——侗族姑娘的山歌婉转悠扬,老挝游客饶有兴致地学习中国传统粽子包法,粽叶翻飞间传递着跨文化的生活智慧;在通道侗寨的木楼里,东盟客商亲手触摸侗锦的经纬纹路,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这项千年技艺的编织密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不同文明间心与心的共鸣。这些充满烟火气的交流场景,正成为怀化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的鲜活注脚,让文化软实力真正转化为区域合作的硬支撑。经贸共赢、文旅融合共同铸就了怀化国际陆港的亮眼成绩。
湖南怀化从闭塞山城发展为开放高地,怀化国际陆港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逆袭,更是我国内陆开放的战略突围。怀化用“通道破局、产业兴港、规则接轨、区域协同”的实践,证明内陆不是开放的“洼地”而是“高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一列列班列鸣笛启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货物的流动,更是一个中国向内陆要发展、向开放要未来的坚定决心。怀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更多内陆城市走向世界的星辰大海!
(本文配图由湖南怀化国际陆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