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付朝欢
再有不到180天,“十四五”规划将收官。7月9日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陆续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这场发布会信息量很大,涉及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治理效能、绿色发展、安全保障、大国担当等方方面面。
“十四五”是怎样的五年?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笔者想用六句话来概括对“十四五”这五年的感受。
——生动的而非刻板的。相信在若干年后,大家对“十四五”的印象,不仅停留在一纸静态的规划文本里,更镌刻在一串鲜活的经济故事中。从C919交付量产、“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到坐高铁进“淄”赶“烤”、榕江“村超”全网关注、“尔滨”现象持续火爆,再到DeepSeek横空出世震惊硅谷、人形机器人体育赛事全球瞩目、中国的科技产品和潮玩让世界为之排队,“中国游”“中国购”蔚然成风……以创新和绿色为底色,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涵养出全新的气质。
——温暖的而非冰冷的。“十四五”规划的民生温度,每个人都可感可知。我国建成并持续巩固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方面,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无到有、惠及4亿多人次;“一老一小”方面,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超过1.8亿,托位数达到574万个;交通物流方面,“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当天到”“次日达”……每一个数据和变化背后,都是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和提升。
——确定的而非模糊的。五年规划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除了约束性和引导功能外,其信号作用不可忽视。中国经营主体、创新主体的耐心和定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规划释放的稳定预期。当美国在全球搞关税壁垒和贸易霸凌之时,中国已经默默在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十四五”的实践已经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只会加速我们自主创新的进度和突破。
——长远的而非短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时间观,是以百年、千年为计的。我们应站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中检视“十四五”的成就。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使命的雄安新区,在深思熟虑的慢规划后迎来“拔节生长”的快发展。“十四五”期间建成的重大工程项目,像白鹤滩水电站、深中通道等,设计寿命都长达百年以上。我们正在高质量推进的“两重”建设,既着力解决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突出问题,更聚焦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大事难事。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连续的而非割裂的。“十四五”的收官质量,将直接决定“十五五”的起步姿态,更关乎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进度。宏观经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五年规划的时间坐标并非完全重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任务,落实期就横跨“十四五”和“十五五”。宏观调控政策的出手和政策工具箱的开合,也有自己的节奏。去年9月,中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今年4月,又接续推出稳就业稳经济五方面若干举措,很多政策大概率会延续至“十五五”时期。
——开放的而非封闭的。中国式现代化天然蕴涵“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人类情怀。我们在70多年的适应性调整、创新发展中,形成了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中国经验。“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更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坚决站出来反制贸易霸凌,以实际行动促进各国共同繁荣、引领全球绿色发展、维护世界公平正义。我们始终敞开怀抱,欢迎各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也欢迎各国游客探寻中国魅力,共享中国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