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领跑深空探测 合肥迈向“星”征程

科研人员在月壤3D打印工作现场 (深空探测实验室供图)

编者按:

6月16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批次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陆续深入北京、广东、安徽开展集中调研采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派出多位记者参与调研采访。继6月16日至20日北京站、6月23日至29日广东站活动后,6月30日至7月6日安徽站活动精彩继续。我们将在“活力中国调研行”栏目持续推出前线记者的鲜活报道,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陈 雯 王健生 张海帝

6月30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之旅正式启程。首站合肥,采访团尚未适应大湖名城的炽热阳光,便踏入一场跨越40万公里的“星际穿越”——从地月距离的精确测量,到月壤砖块的太空打印,再到火星取样的世纪论证,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技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以探索宇宙的豪情,点燃了合肥的航天动力。

用月壤土建“月球房”

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的展厅中央,一大一小两枚卫星模型上下排布。讲解员苏心悦介绍,这是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卫星。双星“组合出道”,在月球轨道编队飞行。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院高级工程师、“天都星”总体设计师龚明宇告诉记者,为了给后续地月空间通信导航乃至星际空间通信导航打好基础,天都星开展了一系列通信导航新技术试验,如月球轨道导航空间基准异源标定,包括星地激光测距、星间微波测距等试验,以及月地高可靠传输与路由新技术验证等,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地月一体化网络建设打下基础。

在本次调研之前,记者已见识过各类3D打印。未曾想,这一在地球上尚未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已经被搬到了月亮上。用“月壤打砖机”实现“月球自建房”,这个月球版“乐高”的实现,令人眼前一亮。

在资源利用实验区,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院高级工程师、“月壤3D打印系统”技术负责人杨洪伦介绍,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抛物面反射镜实现太阳能的高倍汇聚,并通过光纤束进行能量传输,在光纤束的末端产生3000倍以上的太阳能聚光比。通过精确的光学系统,太阳光被聚焦到一个小点,迅速将其温度提高至1300℃以上,从而实现月壤的融化。

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杨洪伦表示,有了月壤3D打印系统,不需要从地球携带任何辅料,就可以实现月壤任意形状成形制造,也为后续开展深空资源开发利用、月面能源系统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灵活机制集聚人才

作为深空探测重大专项工程总体技术支撑单位,实验室深度参与、有力支撑嫦娥六号、七号、八号和天问二号等重大工程的论证和实施,按照工程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已完成基于模型的全域轨迹设计、工程任务协同设计与联合仿真等科研条件建设,为重大工程关键技术攻关提供支撑。

“深空探测实验室成立以来,国家航天局在承担民用航天预研、基础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安徽省、合肥市为实验室提供科研运行经费和条件保障,满足实验室基本运行和自主部署科研任务的需求。”深空探测实验室理事会办公室主任李航表示。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主导、地方支持、高校参与”的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自诞生起就烙刻着改革印记,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注册为省属事业单位,享有“科研方向、经费用途、人才标准、职称评聘、薪酬总量”的自主决策权,构建起目标导向的考核激励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市场化灵活机制。

几个“自主”,活力满满。深空探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深空探测学院执行院长黄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进一步说明,安徽省人社厅授权深空探测实验室有自主评审职称的权利,但是自主职称评审并非随意评审,深空探测实验室严格按照程序和标准,要求人员水平向中国科技大学的标准看齐。据统计,实验室引进的人才中,硕博占比超过90%,更聚集了8名两院院士、50余名核心骨干,形成了“院士带团队、项目育人才”的良好效应。

在外空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近两年,安徽省商业航天领域投资超百亿元。在产业端,深空探测实验室已绘制出深空能源、深空互联网、太空旅游等十大深空产业图谱,吸引航天联志、昊盛集团等商业项目相继落地合肥。

在战略层面,该实验室深度参与国家深空探测“三步走”规划:近期聚焦月球科研站建设,中期开展火星取样返回,远期瞄准木星系探测。这种“探索一代、研制一代、论证一代、预研一代”的布局,与“十四五”规划《纲要》瞄准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的部署同频共振。

不仅如此,该实验室还在“憋大招”——“我们正在论证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也正积极论证争取行星环境模拟和资源利用大科学装置落户合肥。”李航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际月球探测任务的成功率来看,深空探测仍然是一个高风险领域。即便是拥有深厚探测基础和丰富经验的美国,在开展月球探测方面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航天探索不是“独奏”,而是“交响”。随着中国深空探测不断迈向更深更远处,中国与世界各国持续开展航天交流合作。目前,中国已分别向法国和俄罗斯各赠送了1.5克科学用月球样品,它们均来自2020年12月中国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北部天船基地获取的钻取样品和表取样品。迄今已有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瑞典等国科学家参与了中国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

深空探测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胡朝斌表示,实验室开展深空探测领域国际合作不仅推动了实验室的自身建设、技术提升和成果转化,也助力国家航天局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互信,推动国际深空探测事业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和建设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

走出深空探测实验室时,天空中已晚霞灿烂。茫茫宇宙,天都星顺利完成从地月往返轨道向地月空间3∶1共振轨道的精准转换;烟火人间,科学家们正埋头书写人类星际征程的新篇章。深空探测的“安徽方案”正与全球智慧交融碰撞,一个超越国界的太空未来,在星河间徐徐展开。

2025-07-0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2003.htm 1 领跑深空探测 合肥迈向“星”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