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6月16日起,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第一批次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陆续深入北京、广东、安徽开展集中调研采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派出多位记者参与调研采访。继6月16日至20日北京站活动后,6月23日至29日,广东站活动精彩继续。本报将在“活力中国调研行”栏目,持续推出前方记者的鲜活报道。
□ 本报记者 安 宁 田新元 王军善
在深圳大学城周边的狭长谷地中,正在诞生一条绵延十公里的“机器人谷”。这里虽然在地理上是“谷”,但却是实打实的机器人产业核心高地:大疆、奥比中光、优必选、越疆科技、速腾聚创等闪耀其间,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
6月25日,本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实地探访“机器人谷”,感受涌动在深圳的澎湃创新动能。
创新裂变:
专注研发让竞争实力更强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出现后,大家的机会变少了,但我认为这才是最好的时代。”奥比中光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源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只有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可以帮我们做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作为一家机器人视觉及AI视觉科技公司,奥比中光是国内最早深耕机器人细分赛道的企业之一,致力于构建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打造机器人的“眼睛”。
自2016年起,奥比中光便面向服务机器人业务方向提供3D视觉传感器;2022年,奥比中光专门为机器人业务设置了产品线,以加大对机器人业务的布局。黄源浩介绍,奥比中光在3D视觉感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接近2000项,授权专利接近1000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63%,比肩微软、苹果,位居世界前列。
扎实的研发实力带来强劲的市场竞争力。根据GGII统计,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领域,奥比中光市占率超过70%,领跑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被称为“3D视觉第一股”,服务全球企业及开发者数量超过1000家。
“谷”聚效应:
完备生态正形成倍增效应
“未来20年,机器人产业有望成长为数十万亿甚至百万亿级的巨型产业,生态系统会非常庞大。”在黄源浩看来,要支撑起这样的生态系统,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必不可缺。
在深圳“机器人谷”,创新不是单打独斗,产业链的聚集效应让“谷民们”受益颇多。黄源浩举例,在“机器人谷”,十几分钟就能见到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随时能面谈各自需求,让大家沟通更直接有效。
从触觉传感器、激光雷达,到机械臂、灵巧手,机器人所需的每个核心部件,都能在周边找到优质供应商。据统计,在深圳,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国产化率超90%,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率突破60%。尤其是在“机器人谷”,半径10公里内基本可完成机器人从设计到量产闭环。
众擎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姚艾文对此深有体会。他说,“我们一个设计完后,发给供应商,当天就能把东西带回来,这是按小时来计算的效率,而在其他地方会需要更久。”
前瞻布局:
剑指具身智能全球引领者
这条十公里的创新走廊,正是深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深圳有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7家企业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此外还有上千家相关产业链公司。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4年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逐步从量增向质升转型。
拥有如此显著的优势,深圳仍在主动适应并引领具身智能产业变革,敏锐锁定下一代产业风口。今年3月,《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对外发布,明确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加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国内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行动计划》明确了时间表,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