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能源观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征,其核心遵循为“集约节约、自主可控;成本可控、普惠共享;市场主导、政府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争取主动”。
□ 梁武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要求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关键时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以及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以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己任,牢固树立具备全局、系统、整体、动态、开放视角的新型能源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新型能源观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
从举国体制掀起能源大会战到跨越式发展锻造“国之重器”,再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能源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一穷二白一跃成为世界能源生产消费大国。
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一大批世界级重大能源工程相继建成。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制定实施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我国能源事业实现了从相对封闭到全方位开放合作、全球能源治理从“积极参与”到“主动引领”的巨大转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改革发展的华丽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能源自给率已达80%以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清洁能源技术和装备水平已具备全球领先优势。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能源事业的“根”和“魂”,是不断走向胜利的“密码”。奋进新征程,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能源工作的全面领导,筑牢能源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治保障。
新型能源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顶层设计
新型能源观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征,其核心遵循为“集约节约、自主可控;成本可控、普惠共享;市场主导、政府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争取主动”。
要满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能源的要求。立足14亿多人口这一客观事实,结合现代化目标进程、“双碳”目标以及能源安全新战略,科学研究测算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和结构。
要满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能源的要求。按照推进城镇化国家战略,能源供应不仅要有可靠性,还要以绿色和低碳为导向,既要保障城镇区和工业区的能源供应,又要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所需。
要满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对能源的要求。能源塑造人类文明,人类依赖能源存续发展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面向全体人民,要以相协调的能源配置来支撑文明。
要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能源的要求。全面构建以可再生和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满足走和平发展道路对能源的要求。切实遵循习近平外交思想,推动构建有利于世界各国公平用能的国际能源合作新规则。
新型能源观以新发展理念为本质要求
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能源发展的新动力。要发挥科技创新第一动力作用,加强政策和制度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通过技术进步解决重大问题和挑战。
协调是能源发展的新使命。要把协调理念贯穿于能源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以及产共储销各环节,坚持能源系统优化,协调好能源总量和结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源生产和消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成本与价格、保供与转型、电源和电网等关系。
绿色是能源发展的新任务。要坚定落实节能优先战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能源储运调峰体系,促进区域多能互补协调发展;要完善科学考核机制,加快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更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开放是能源发展的新突破。要坚持能源开放发展,大力推动能源装备“走出去”,积极参加全球能源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享是能源发展的新责任。要坚持能源共享发展,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加大能源扶贫力度,为人民群众用上优质能源创造条件,确保人民群众都能用上能源、用好能源。
新型能源观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路径指引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纵深推进能源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论,要以此为遵循,推动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走深走实。
能源消费观,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要坚持节能优先战略,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能源供给观,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形成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
能源科技观,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要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能源治理观,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能源合作观,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在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的同时,防范和化解市场开放下的地缘政治、能源价格等国际输入型风险。
新型能源观以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已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奋进新时代,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推进能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深化能源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完善流通体制,加快能源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实行网运分开;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促进油气高效灵活调运。
促进能源行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带动能源行业安全高效生产、绿色低碳开发;推进新型数字化智能化电力系统建设,提升新能源发电供给消纳能力,促进智慧电网建设升级,提高需求侧灵活响应和智能互动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赋能新型能源体系为路径深入推进能源数字经济发展,以形成与能源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发展智能电网技术,探索氢能技术应用,加快储能技术发展,推进核能技术创新。
提升能源治理体系和能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能源市场体系建设、创新能源科学管理和优化服务、健全能源法治体系等,防范化解能源治理机制设计不合理对能源安全造成的风险。
新型能源观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重要原则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又为能源安全提供保障,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需要同步推进。
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当前,能源安全已从行业专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总体安全层面,能源安全风险已外溢拓展到资源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多领域,要以系统思维推动多领域加强协同,牢牢掌握能源安全和能源自主主动权。
要树立能源行业韧性思维。自立自强,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升级,破解能源领域“卡脖子”风险;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提高电源顶峰兜底、电网互联互济能力;提升能源系统安全冗余度、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协同循环畅通水平,提高能源系统抵御各类攻击的能力。
要树立底线思维。新型能源体系与能源安全新战略一脉相承,是能源体系不断演进升级从而实现系统性重塑的新形态。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等重要论述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增强能源持续稳定供应和风险管控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新型能源观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必然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等“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能源发展优先目标,把人民的需要和预期作为提升能源发展的深度、真度和科学度,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实现能源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坚持自立自信。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尤其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和能源实践,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坚持守正创新。要守思想之正、科学之正,以创新精神不断破解能源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加强理论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能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加强方案创新,提出更具针对性新观点、新方案;加快技术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为主向“创新主导”加速转变。
坚持问题导向。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直面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的能源行业核心问题,厘清各方主体利益关系,精准开出合理“药方”做到“药到病除”。
坚持系统观念。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关系,提升能源研究的系统性视野,统筹兼顾好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四个目标,全面协调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确保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与平衡,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
坚持胸怀天下。要加强创新引领、开放共享、绿色转型、共同安全的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实现发展和安全协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增进能源民生福祉,努力对世界能源治理作出新贡献。
(作者系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