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杜壮 王健生 张海莺
渤海海河奔涌,太行燕山叠嶂。在千年文明积淀与现代工业脉搏共振的土地上,河北正迎来一场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层共振。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商业组织形式变革,先进制造业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今年一季度,河北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8.9%,贡献率达53.5%。从结构看,一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9%、36.2%和58.9%。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是增强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两业融合成为这一变革中的重要特征和重要趋势。
河北具有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但也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结构性矛盾。如何通过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双轮驱动,推动两业融合,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河北的生动实践具有样本价值和启示意义。
拓展应用场景,打造融合新样板
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在技术进步、市场开放、制度创新的驱动下,通过技术牵引、产业联动、链条延伸等途径,推动产业交叉渗透,培育形成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耦合。
河北省立足制造业基础优势,出台《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管理办法(试行)》,将两业融合试点精准锚定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方向。截至2023年1月,全省已组织实施四批共87个试点示范项目,形成梯度推进格局。其中,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君乐宝”)、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四药”)、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先河环保”)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让先进制造业尽快挑起大梁”列为去年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又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纳入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两业深度融合。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袁培红表示,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从2020年开始启动,是在学习借鉴国家《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浙江、江苏等兄弟省份做法基础上,自主开展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开展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全面推动河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尝试,有助于制造业、服务业企业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探索更加符合自身实际、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路径和模式。同时,通过试点的引领示范,让更多企业探索尝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增长点,实现转型发展的新跨越,推动河北省产业发展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当前,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兴起,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转型。现代服务业依托其高附加值特性、技术创新优势及市场响应能力,正成为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在产业深度融合趋势下,两大领域协同发展催生出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等多元化创新场景,构建起涵盖技术研发、产品迭代、模式革新的完整生态体系。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省,河北以试点企业为引领,通过强化先进制造业载体支撑作用,着力构建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探索融合新模式。以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为例,目前主要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秦皇岛秦冶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冶重工”),如今已变成一家服务于国内外钢铁冶金、煤焦化等行业的大型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供应商和系统集成服务商。
在秦冶重工炉顶装配区,“竞争在市场,竞争力在现场”的白底红字标语高悬在风险告知卡上方,一片热火朝天的制造天地展现在眼前。身穿深蓝工装的装配工正在机械臂的帮助下完成切割工作。氩弧焊枪燃起的弧光中,工人的安全帽檐明暗交替。
对秦冶重工来说,已然置身于非转不可的十字路口,而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铺就了一条充满创新与机遇的赋能之路。
秦冶重工副总经理王锋表示,根据钢铁生产工艺的需求,公司研发制造定制化的冶金装备,实现了装备制造与钢铁生产工艺的紧密结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从装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使用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保障性服务。同时,将生产服务融入加工制造环节,推动关键技术的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比如高炉炼铁炉顶装备的智能化监测与控制手段,实现了设备内部的可视化以及关键核心点的实时监测,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提前故障预警、寿命预测以及操作建议等功能,减少了无计划检修等异常情况的发生,提高了设备安全保障性能,提升了钢铁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促进了炼铁技术和炼铁过程控制技术的进步。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通过叠加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实现了技术、要素、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了新的产业发展形态。
“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1月。”在位于河北秦皇岛的乔氏台球集团的展厅里,乔氏台球集团总经理助理张佳良说,目前工厂以每天200台台球桌的速度加速生产,依然是供不应求,这得益于“服务—制造—服务”的产业链条。
乔氏台球集团不仅专注于台球桌等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引进生产管理系统,打造数控化高端台球桌生产线,还大力发展台球赛事运营、培训服务等业务。通过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台球赛事,吸引众多顶尖选手参与,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开展专业的台球培训课程,培养大批台球爱好者和专业人才,形成了集产品制造、赛事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融合发展场景。
实际上,两业融合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渗透、双向赋能的化学反应。它既展现为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将研发设计、检测运维等服务环节深度嵌入生产链条;也体现为服务业向制造领域延伸,以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等创新服务模式,重塑制造业发展路径。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还催生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为加强场景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
产业链协同,构建融合新生态
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企业,企业要做强做优,关键靠创新。
当前,科技革命浪潮汹涌澎湃,多学科专业交叉汇聚,多领域技术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关系愈发紧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提升。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是高技术企业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方向。如今,相关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自我补链、自主强链,不断夯实河北的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这如同根系交织的活水,在产业链协同中滋养创新裂变,让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奔涌向千行百业的广袤田野。
取向硅钢的制造能力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因为其制造技术严格、生产工艺复杂,被称为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环形炉机组则是取向硅钢的“摇篮”。
“环形机组就像太上老君的‘炼丹炉’,用上千度的烈焰将钢卷中的晶粒‘驯服’得整整齐齐,让它们齐刷刷朝一个方向列队——这便是取向硅钢的‘灵魂’。经过每3小时旋转一次的步进式生产,让每一个钢板蜕变成导磁性能极佳的‘电力心脏’。”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钢智新)三作业区作业长肖辉明说。
在钢铁工业总量中,高性能钢材等稀缺特殊钢产品占比15%~20%,我国占比只有8%~10%,且科技含量低,相当一部分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占据。在首钢智新的生产车间,环形炉内上千个传感器编织成数字神经网络,让传统制造业长出了“智慧大脑”,为其在高端特殊钢市场的国产化进程中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钢智新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定制化服务”双轮驱动的模式,加强了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并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电磁材料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同时,与物流企业紧密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和产品的高效配送。
如今,河北的产业筋骨正在科技创新的锻造中愈发强韧,围绕产业链铸强创新链。从河北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发展过程来看,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的应用成为企业谋求新发展,推动产业链拓空间、增效益的重要方法,而这背后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成为制造业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医院急需用血时,轻点输血管理系统下单,血液中心即刻精准配型,“救命血”便飞驰上路。这套高效运转的血站管理系统,出自唐山启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奥科技)之手,如今已覆盖国内多数血液中心,成为守护生命的“数字血库”。
启奥科技是一家专注于国内血液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领域研发应用。在启奥科技董事长于保田看来,血站日常管理复杂而繁琐,诸多核验、核查、检测判定算法等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业务系统的信息化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以服务衍生生产制造,以服务延伸产业链条。”于保田认为,两业融合的关键在于将细分行业做精做透、做宽做长。“要依托海量客户资源优势,延时业务链条到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医疗检测、安全运维、物联网、特种设备等领域,带动产业链突破瓶颈。此外,产业链软硬件的深度集成、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产业链良性互促。”启奥科技通过牵头统一关联设备集成标准,与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合作进行智能设备研发制造,不仅显著提升了行业标准化水平,也为未来搭建跨区域平台提供了宝贵经验。
近年来,河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绩显著。2024年,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河北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2%,居全国第四。
如今,很多高技术企业逐渐意识到,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能支撑企业跨越发展。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河北省企业积极探索,构建起融合发展的新生态。
位于河北唐山高新区的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诚智能”)作为河北两业融合试点企业,以特种机器人的突破性发展,驱动着河北机器人产业集群的裂变式生长。
8年前曾到访开诚智能的记者,正感受着眼前翻天覆地的产业蜕变——当年略显紧凑的厂房已拓展成极具规模的智能装备研制基地,展厅里展示的消防机器人可代替救援人员深入火场执行侦察、灭火、救援任务,矿山、危化场所巡检机器人可在高危特殊环境下自主作业、“无人值守”,助力众多行业转型升级。
开诚智能副总工程师张树生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深化产融结合,探索机器人数据资产化、碳金融等新兴领域,依托中信集团金融科技资源,打造“智能装备+金融科技”生态圈,探索设备即服务、数据增值服务等模式。同时,以科技攻关为抓手,加快从技术服务商向标准制定者转变,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解决方案。
产业集群建设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水平分工和垂直整合,带来了产业发展的质效提升。2024年,唐山高新区引进机器人企业73家,机器人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占唐山同类企业总数的约90%。
两业融合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统筹科研、战略、资本、人才等多要素协同发力。既要前瞻布局产业变革方向,又要系统整合创新资源,打通实验室到应用的转化链条,建立市场与技术双向驱动的协同机制。
构筑品牌优势,提升融合影响力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聚焦河北两业融合试点实践,龙头企业以“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的策略,在巩固既有优势的同时开辟新赛道,推动河北制造从“卖产品”向“创标准”转型升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双重驱动下,这场悄然发生的品牌变革,正在让“河北智造”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传统品牌于守正中开新局。一些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基于自身成熟的技术能力及知名的品牌影响力,积极通过制造能力复制、场景拓展、个性化定制等路径不断实现品牌换新。
在君乐宝优致牧场,牧场里饲养每一头澳洲纯种荷斯坦奶牛饲料都是按需定制;它们住在四季恒温、冬暖夏凉的LPVC封闭恒温牛舍;恒温饮水槽24小时洁净温水供应不间断;自动牛蹄刷帮助奶牛驱蚊挠痒。在君乐宝奶粉工厂,1500个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环境,每罐奶粉都配备“双重防伪码”,实现全生命周期溯源。
君乐宝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制造”建设,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加工制造环节,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
——细分行业品牌在蓝海处拓新篇。随着消费升级与赛道细分,一批两业融合企业通过商业模式更新、深挖细分领域,逐步成长为行业标杆。
作为国内高端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企业,先河环保以“环保管家”与“小蓝博士”为代表,持续推进环保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服务两业融合发展。
先河环保副总裁庄晶亮表示,“环保管家”如同一位全科医生兼规划专家,对区域环境状况进行全面“体检”,开展全生命周期“测、控、评、治、管”一体化环保管家服务。它能厘清空气质量数据及污染源,精准定位问题所在。然后,开出治理“良方”,从污染整治到环境管理优化,提供一站式服务。作为先河环保的创新成果,“小蓝博士”将实体机器人、生态数智云及DeepSeek大模型相结合,构建AI问答引擎与值守应用系统。
“从产品向服务转变的第一步就是思考如何将数据利用起来。”庄晶亮介绍,目前公司已面向不同环境问题和应用场景研发了153个专业模型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在环境管理、智慧园区、低碳服务、能源管控、企业端应用和公众服务6大业务领域研发了62个系统平台,支撑了187个城市约4万多个用户群体的系统应用。
——区域品牌从集聚中展新貌。围绕区域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培育竞争力强、显示度高的区域品牌。
石家庄素有“华北药都”之称,是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但近年来,产业链偏低端、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不多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的壮大和升级。作为一家以创新药、仿制药、特色原料药、高端制剂及药包材等产业链多领域研发与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大型高新技术制药企业,石四药重点开展“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四链融合创新工作,打造医药行业“前端研发+先进制造+数字供销”融合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通过两业发展,最终实现互为促进,共同推动企业的升级转型。”石四药董事长苏学军表示,通过试点实施,石四药建设完成了药物研发、中试及产业化服务平台,同高校、科研机构、同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科研成果转化和双向技术委托,在提升企业自身科研实力的同时可提供良好的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能力;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供销”,不断提升企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同行业企业开展委托加工、委托生产等服务。
品牌既是重要的无形资产,又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两业融合品牌培育既要“无中生有”也要“有而更优”。
河北以场景建设为笔、产业链协同为墨、品牌优势为章,努力绘就两业融合壮美画卷。站在新起点,河北将持续深耕两业融合沃土,培育更多标杆企业,让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交织的创新动能奔涌不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杜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