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能源周刊

发挥交能融合倍增效应风光氢储助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 石琳琳

交通资产能源化是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要途径,改善交通系统用能结构,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10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增强交通运输能源系统弹性,鼓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路域范围内新能源就近消纳,优化配置新型储能、柔性制氢等灵活调节资源。风光氢储成为保障交通与能源基础设施高效稳定运行的绿色能源供应新模式。

风光储赋能打造交能融合创新样板

交能融合的深入发展需因地制宜依托公路、铁路、港口等的交通基础设施开发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建设稳定运行的能源自洽系统,激发交通产业新动能。风光储融合发展模式凭借其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方面的优异表现,成为交能融合领域开展探索实践的重要方向。

公路交通的交能融合发展具有先导意义和引领作用,多地对公路与能源融合发展实践聚焦于公路沿线安装光伏发电系统,采用“光储充”或光伏并网等方式为交通设施供能。山东枣菏高速公路交能融合示范项目作为全国首条全路域光伏的交能融合示范工程,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开发模式,充分利用高速公路边坡、停车场和屋顶等区域建设光伏电站并配套储能设备,打造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高速公路服务区与公路沿线服务设施作为车辆能源补给的重要场所,光储充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逐步渗透,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交能融合项目类型之一。

风光储一体化在公路交通场景下的应用也取得进展,2024年底,宁沪高速仙人山服务区分散式风电项目获得主管部门核准批复,将打造全国首个“风光储充换”一体化高速公路零碳示范服务区。江苏南通海太“零碳隧道”清洁能源工程创新采用风、光、储一体化清洁能源供电系统,风电作为主力电源装机容量为9MW,已于2025年1月并网。

铁路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取得突破。2024年8月,我国首个光伏储能新能源接入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工程顺利通过并网验收,项目充分利用当地铁路沿线自身光伏资源禀赋,配备5MW分布式光伏和5MWh储能,将光伏储能电力在铁路27.5kV电压等级下协同消纳,实现轨道交通“网—源—储—车”协同供能。2024年10月,国内首个重载铁路分布式光伏项目——浩吉铁路灵宝东光储充一体化电站正式投运。此外,氢能市域列车项目在吉林长春市正式启动,随着氢能列车应用的不断落地,铁路沿线光伏制氢也将成为铁路新能源开发应用的可行场景。

港口新能源技术应用实践随着需求面扩大稳步开展,多个港口探索风、光、储、氢多能源综合利用模式已取得成效。2021年,天津港打造了我国港口首个“风光储荷一体化”智慧绿色能源项目,实现100%使用电能,电能100%来自绿电,且100%自产自足。青岛港推进“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并着力构建全场景“氢能港口”。2024年8月,浙江省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梅山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正式投运,标志着浙江首个绿电码头诞生。

以上项目实践成功地将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应用于交能融合能源供应系统,展现了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的广阔前景。此外,随着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氢能等新能源飞行器技术将迎来发展热潮,为飞行器提供绿色动力补充,将成为交能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技术创新助力驱动交通运输与能源深度融合

随着交能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其应用场景愈发多元,复杂性也与日俱增,亟需形成适应多场景、安全高效可靠的能源系统保障技术。风光储融合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保障交能融合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支撑。

由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和间歇性特征,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与负荷的稳定用能需求无法匹配。为保证向负载供电的稳定性,构建以风光储为主的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交通能源自洽系统成为发展的关键。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新能源发电、储能以及负荷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高效、可靠的能源系统,实现包括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的整体规划和运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

微电网作为配电侧源网荷储资源集成的一种新技术形态,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及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为交能融合系统提供更多样化的能源供给,促进传统电网的转型升级。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微电网运行控制、能量管理等核心技术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典型的交通用能自洽系统建设方案。合理的微电网规划与运行方案可实现最大化路域清洁能源有效消纳、系统用能自洽水平及经济收益提升。

展望未来,《指导意见》指出,到2027年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交通基础设施沿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不低于500万千瓦。为保障新能源装机与就近就地消纳比例的稳步增加,风光储一体化技术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有助于实现交能融合能源供应的自给自足,提升能源供需系统弹性。

2025-05-2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549.htm 1 发挥交能融合倍增效应风光氢储助力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