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以案为鉴守护招投标领域公平竞争

□ 本报评论员 李宏伟

为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6件人民法院审结的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涵盖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土地承包等多个经济领域。

笔者梳理发现,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出现了多种新型犯罪手法:招标方为意向投标人量身定做招标参数,表面合法,实则暗箱操作;招标代理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评标专家评分账户,虚假评分等。而且,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坚持全领域覆盖,实现全链条打击;二是严格适用法律,依法精准定性;三是落实宽严相济,确保罪责刑相适应;四是用好司法建议,深化协同治理。

众所周知,招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招投标活动涉及领域广泛、环节众多,串通投标行为在多个领域和环节渗透,严重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在具体方式上,包括招标方在拟定招标方案时与投标方内外勾结,招标代理机构居中牵线,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围标陪标等多种类型。

对此,亟需充分发挥法规制度刚性约束作用,引导招投标活动朝更加规范有序方向发展。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去年修订印发了《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今年起开始实施,旨在从评标专家这个“小切口”切入,由点及面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重点领域公平竞争合规指引,改革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机制。可喜的是,日前,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而且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有关部门正加快推动配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这必将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开启新篇章。

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体制机制的完善,特别是此次发布典型案例,依法从严惩处招投标违法犯罪活动,将有助于整治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05-2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539.htm 1 以案为鉴守护招投标领域公平竞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