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三大维度协同发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 孙宗岭 姚继阳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追溯概念史,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首次将“内卷化”引入社会学领域,描述传统农业社会中,不断增加的劳动强度和细节,却没有带来更高的收益或进步,抑或“没有发展的增长”。在宏观经济领域,“内卷式”竞争指各经济体不断加大对某些领域或产业的投入,以期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然而,这种竞争并未带来广泛社会增益和个人福祉,反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需要在技术、制度和文化三大维度共同发力。

技术驱动:创新引领内卷脱困之道

“内卷式”竞争现象往往体现为技术创新滞后和过度依赖传统产业,阻碍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高效利用。要解决“内卷式”竞争问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与转型。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有效打破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格局,激发新兴产业的涌现与发展,从而带动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

提升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为了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循环,政府与相关企业应加大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这不仅能带来产业的多元化,还能够突破现有产业的生产力瓶颈,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促进技术跨界融合,催生创新生态。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跨界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都能够为传统行业带来新的生产模式和业务形态。例如,智慧制造与绿色技术的结合能够带来全新的产业链条,推动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提升。

构建开放型技术共享体系,打破创新孤岛。通过建设跨行业开源平台及国际联合实验室,推动核心技术模块的标准化共享。以区块链技术搭建知识产权确权系统,实现研发成果的可信流通。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测试场域,使中小企业在云端完成技术验证。这种开放生态既能避免“重复造轮子”的资源内耗,又可加速技术迭代的乘数效应,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商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制度优化:完善政策环境打造高效竞争市场

推动技术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而制度安排的核心在于通过有效的政策设计,激励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市场的健康竞争。要打破“内卷式”竞争的困境,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综合性优化,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创新激励机制的持续有效。

加强市场化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中的“内卷式”竞争,往往与过度的行政干预与资源的分配不公密切相关。深化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能够促使相关企业更多地关注创新与提高生产力,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进行低效竞争。同时,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出现。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政府可以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制定长远的产业政策,促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发展,逐步淘汰低效、过剩的传统产业,实现产业之间的健康竞争,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向高效能行业集中。

加强创新体制建设,激励人才和资本流动。改革现有的人才和资本流动机制,打破“内卷式”竞争的固化状态。政府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创业支持政策,激励社会各类资本和人才向技术创新领域集聚,从而形成正向循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塑造:培育创新文化释放社会竞争活力

文化是驱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在解决“内卷式”竞争问题时,必须注重文化的塑造和精神动力的培养。一个健康的社会文化能够帮助打破低效的竞争模式,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活力,提升全社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重视创新精神培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内卷式”竞争的一个表现就是过度强调效率和短期成果,忽视了创新精神和长远眼光的培养。社会应通过教育体系、媒体宣传以及企业文化等多渠道,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意识,鼓励探索和风险承担。通过“容错文化”和“包容失败”的氛围,鼓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加强跨文化交流,塑造全球视野的创新思维。文化的开放性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创新能力。国家应鼓励跨国文化交流,拓宽视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不仅能够帮助提升科技创新的多样性,还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为国家带来更多机会和资源。

构建社会信任体系,减少内耗和无效竞争。“内卷式”竞争还体现为社会成员之间的过度竞争与低效内耗。通过提升社会整体的信任度与合作精神,减少无意义的恶性竞争,能够形成更加健康的社会竞争环境。尤其在企业和团队内部,构建协作而非“单打独斗”的工作文化,有助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创新成果的共享。

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当下中国的最大政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可以从技术创新、制度保障与文化觉醒等方面擘画实践方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需在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减少资源浪费与贫富差距,推动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协同进步。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5-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486.htm 1 三大维度协同发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