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海莺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雄安科创中心项目现场,数百名施工人员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开展工作。他们在安装消防管道,乙炔切割钢管时的蓝白色火焰不时在各个楼层间闪耀。而这焊花四溅、热火朝天的画面只是各地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
重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今年以来,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有序开展。一幅幅干劲十足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记者梳理发现,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江苏10亿元以上项目以占全省投资体量的重要份额实现6.5%的增速,贡献了全部投资增长的2个百分点;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近日披露了省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情况。一季度,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04亿元,为年度计划投资的25%。广湛高铁、陆丰核电等在建重大项目推进顺利。
“各地重大项目建设投资呈现量质齐升、结构优化的积极态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表示,重大项目投资重心正从传统基建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领域倾斜。
业内人士分析,各地重大项目引领效应显著,凸显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二季度重大项目建设预计投资规模将继续扩大,将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
在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条”持续刷新的同时,记者观察到,各界对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既是其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够带动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激发市场活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这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指明了方向。
日前,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已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5月20日起施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这无疑为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我们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在5月8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已经在核电、铁路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目前,有的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已经达到20%,工业设备更新、回收循环利用领域支持民营企业的资金占比超过80%。
核电、铁路等领域的先行先试,对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张林山表示,此举将为民营企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突破以往的市场局限,涉足更多领域,承接更多业务,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
“今年,我们还将在交通运输、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郑备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还介绍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加强项目服务,发布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的重大项目信息,在项目推介对接、前期工作和报建审批等方面提供规范、高效、便利的服务,帮助民营企业更好了解“往哪投、怎么投”。
业内人士表示,预计各地政府将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要素保障,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向民营企业伸出“橄榄枝”,地方也在积极行动。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为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推动“社会资本能投尽投”,围绕民间投资潜力较大、项目回报机制明确、预期收益水平较好、民企参与积极性较强等领域,制定了2025年第一批面向民间资本的投资项目清单。229个推介项目总投资2934.7亿元,拟吸引民间资本916.7亿元。湖北省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畅通民间资本对接渠道,加大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力度,积极促成更多项目与民间资本达成合作。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精心遴选了2025年第一批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本批项目共60个,计划总投资622亿元,计划引入民间资本227亿元。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亟须完善配套政策。”宋向清建议,未来要进一步细化融资支持、产权保护等配套细则,确保民营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盈利”,真正实现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