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健生
5月榴花红,重载华章新。5月11日,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发布。平台建成投运有力推动企业管理从传统的经验驱动型管人、管设备、管有形业务,向管数据感知、管集成融通、管算法推演的数据驱动型管理转变,为传统生产型企业管理向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管理新模式。
当日下午,渤海之滨,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五期码头建设正酣。太行深处,能源运输大动脉扩能改造激昂雄壮。项目建成,不仅会将黄骅港务煤炭运输能力从每年2.1亿吨跃升至2.6亿吨,更是在现代化科技护航中,成为全国最先进的智能化、绿色化煤炭港口。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考察时指出,黄骅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两年来,国家能源集团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主责主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改革成果在国家能源集团诞生,成为提升能源保供能力的强大动力。
让每列重载列车都拥有“数字基因”
数智化转型是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实施路径。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作为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重载煤运通道,是国家能源运输的“大动脉”,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是朔黄铁路实施全面数智化转型升级的总称,“两横一纵”是“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建设的主架构。其中,“两横”是朔黄铁路的按图运营计划系统和经营管控计划系统,“一纵”是朔黄铁路的精益管理系统。目前,精益管理系统经过一年的试运行已正式投运,智能处理数据业务达到7040条;经营管控系统和按图运营系统也已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2024年,随着“数智朔黄”数据赋能平台的建设运行,朔黄铁路全年17项运输指标累计刷新纪录19次,年运量突破3.71亿吨,创历史新高;运维废旧物资处置时长由60天缩短至30天,招标采购周期平均缩减18.5天,大中修投资减少3.5亿元;通过智能铺排不同型号机车上线比例及牵引类型,机车节电量2.87亿度、节约电费2亿元,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目标值降低31%,节能降耗实现双赢。
业内专家指出,“数智朔黄”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重载铁路数智化领域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体系,让每列重载列车、每米钢轨、每颗螺栓都拥有“数字基因”;二是打造了“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精准执行-趋势预判”的闭环管理模式,使重载运输从经验驱动转向算法驱动;三是形成了“产、学、研、用、创”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朔黄方案”。
国能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将深化数智化转型升级,开展重载铁路数智化转型协同攻关,以构建多元融合的数智生态,推动重载铁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精准映射,走出一条“技术破壁、生态重构、价值共生”的数智化转型之路。
“用一根针”引好“千条线”
3月1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驻足的黄骅港三四期码头北侧,国家能源集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标志性工程——黄骅港五期项目全面开工。
五期项目筹备组技术设备科副科长代晓雪曾参与过三四期工程,十几年来一直与设备打交道,对三四期设备了如指掌,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技术成果。多年来代晓雪脑海中无数次想象过要把自己多年的积累用在新项目上,建一个理想中最先进的码头。2023年12月,五期项目正式立项,黄骅港务公司攻坚克难,一年多时间就办成了环评批复等所有前期手续,实现全面开工,让代晓雪的理想变为现实。
黄骅港务规划发展部经理怀全说:“等五期项目建成后,设备老旧的码头就可以转型成为杂货码头,进一步丰富港口功能,这里将是一个2.0版的黄骅港。在未来‘双碳’目标实现后,黄骅港运输结构将由单一的煤炭向煤炭、白货和绿氨绿醇等多货种转变,更好发挥集团一体化和产业协同优势,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黄骅港务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攀告诉记者,在改革实践中,黄骅港务总结梳理出“绿色、智慧、高效、平安”四条固基主线,并进一步拓展形成了“改革、转型、发展、品牌”四条“新质”主线。
公司创新“一经多纬”管理模式,形成覆盖所有业务条线的重点任务清单,切实降低了基层重复报送、一事对接多部门、多头考核督办的问题弊端,“用一根针”引好了“千条线”,提高了管理质效,让干部职工职责更明确,目标更清晰,干事创业激情更饱满。
黄骅港作为世界上首个实现翻堆取装全流程智能化的煤炭港口,一艘5万吨级的运煤船,24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装载,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这背后是黄骅港务在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探索。
连续6年煤炭下水量稳居全国首位,煤炭五期工程全面开工,集团首个专业化油品码头项目启动建设,集团首家内陆无水港落户鄂尔多斯挂牌运营,智慧港口、生态港口两项交通强国建设项目高分通过验收评审,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公司首批“无废企业”授牌……
黄骅港,这片盐碱滩涂已蜕变为渤海湾畔的现代化能源大港,正在以势如破竹的发展势头,在保障中国能源运输通道的征程中迅速崛起。
一批重点工程取得突破
黄骅港五期项目是国家能源集团公司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增强一体化运营优势,提升能源保供能力的一个典型代表。
两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公司深入推进大运输、大协同发展、大通道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取得突破。黄骅港进一步加强枢纽港保障能力建设,3号4号散货码头交工验收,8万吨级油品码头主体施工完成70%,“北煤南散”布局逐步展开,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建设的“四梁八柱”逐渐清晰,吞吐量达3亿吨的路径已然清晰可见;珠海港务二期全面开工;神朔铁路3亿吨、朔黄铁路4.5亿吨扩能改造稳步推进,黄万线电气化改造竣工通车,宁东铁路电气化改造进度过半;航运公司运力规模持续提升。此外,东月铁路列入自然资源部“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清单”,中蒙跨境铁路大桥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
两年来,国家能源集团运输产业布局由“战略图”变成“规划图”转向“施工图”。时至今日,国家能源集团港口产业由局部孤立向全面联动演进,生产经营从单兵作战向军团作战转变,覆盖四大经济圈的“一纵两横三大枢纽N条通道”和“双钟摆式”物流网络布局的锦绣蓝图从理想照进现实。
随着国家能源集团大一体化格局持续完善,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将为国家能源保供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