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资讯

从气候与基因等多维度着手 溯源中华文化万年发展历程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

东莞观音山自然风光

黄淦波参观上山遗址博物馆

黄淦波参观三星堆博物馆

黄淦波对考古、历史情有独钟,办公室内摆满了各类考古学等书籍。

东莞观音山状元廊

□ 观考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同文明频繁对话的当下,准确探寻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唤醒深厚的历史记忆,已成为筑牢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基于此,国家重大文化研究不断推进。今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夏商文明研究工程,组织科研机构与高校,围绕夏商考古学文化与历史,开展遗址发掘和多学科研究,旨在全面呈现夏商历史,这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探索,也彰显了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研究的重视。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以下简称“东莞观音山”)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号召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东莞观音山始终践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此次论坛与国家推动文化研究、增强文化自信的方向高度契合。论坛将汇聚多领域顶尖学者,通过跨学科研究,梳理中华文化万年发展脉络,解答民族起源、身份认同与未来走向命题,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学术根基。

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的曲折演进

东莞观音山董事长黄淦波表示,筹办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首要核心议题是深度剖析中华文明演进与气候变迁的内在联系。中外众多专家研究表明,中华文明在气候剧烈波动中历经曲折,其万年发展史堪称一部顽强抗争、持续重生的史诗。首届论坛将汇聚相关领域专家,整合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交流,借助众学者之力,力求精准绘制自新仙女木事件后逐年气候变化及对应的地理水文演变图谱,为中华万年文化史研究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距今约1.28万年前,地球气候发生了一次特殊且影响深远的事件——新仙女木事件。当时,全球气候由升温突然逆转,几天内气温骤降十几摄氏度,寒冷期持续超1000年。这致使全球大部分区域被近千米厚冰层覆盖,两极、阿尔卑斯山及青藏高原的冰盖快速扩张。大量高纬度动植物因无法适应严寒灭绝,长毛象、乳齿象、短面熊齿兽、大地懒等巨兽消失,北美克劳维斯人也于1.3万年前消失,多地人类种群锐减。由于事件发生于史前,其成因尚无定论,目前主流假说包括融冰淡水驱动、彗星撞击、气候自然变化、大气驱动、火山爆发、低纬度驱动及太阳活动变化等,仍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新仙女木事件后期,大量淡水涌入北大西洋,致使海水盐度骤降,温盐环流遭到破坏。随着事件结束,淡水注入减少,北大西洋温盐环流逐渐恢复。温盐环流正常化后,低纬度热量得以向高纬度输送,叠加其他因素,推动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原本覆盖广泛、厚度近千米的冰川在百年内快速消融,引发持续数百年的大规模洪水,对全世界地理地貌产生了深远影响,冲刷出如今人们所熟知的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重要地理板块。冰川融化中期,今天的山东泰山宛如孤岛,四周皆为汪洋。云贵川与两广南部山洞中的古人类,因独特地形得以在灾难中幸存。待气候转暖,这些先民走出洞穴,向平原迁徙,开启了文明复苏进程。历经近千年发展,甑皮岩、上山、玉蟾岩、南庄头、跨湖桥、彭头山、小黄山及贾湖等遗址出土的丰富遗存,成为这一时期的关键见证。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松花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辽河等水系沿岸,逐渐成为先民聚居地,农耕种植、家畜驯养、定居生活应运而生,酒文化、乐器制作、丝绸纺织等文明形态初现,刻符作为文字雏形开始萌芽,标志着中华文明曙光初现。

距今8200年前,地球气候剧烈波动,7℃~8℃的大幅降温形成大范围冰川,成因至今不明。百年后,持续数十年的大洪水几乎摧毁早期先民的文明成果。危难之际,中国南部等地区半山腰山洞中的少数人群顽强坚守,为文明延续保留火种,实现中华文明的第二次重启。如今的跨湖桥、兴隆洼、裴李岗、磁山等遗址的考古发现,生动彰显了中华民族先辈在极端困境中传承文化的坚韧力量。此时的中华大地,上万个方国部落林立,多元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共同勾勒出早期文明的绚丽图景。

大约在距今5500年前,中华文明又一次面临严峻考验,原因不明的剧烈降温与汹涌的洪水再次来袭,对中华文明的存续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大洪水把先民们经过2000多年建立的文明再次进行了残酷的冲刷,留下了双城、北辛、马家浜及河姆渡等遗址。百余年后,劫后繁衍的人口推动中华文化向前发展,在继承早期文明的基础上,实现诸多突破:农耕技术日臻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艺术创作更为丰富,青铜器开始广泛使用。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其展现出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与惊人创造力,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屈家岭、仰韶、红山等遗址,共同绘就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画卷。但快速加剧的阶级分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冲突与战争频发,促使全球多地社会走向复杂化。中国各文化区同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从平等社会向不平等社会的转变,这种多地区共同迈向复杂社会的现象,正是史学家所说的“满天星斗”式文明起源模式。

距今4300年前,地球进入长达300余年的干旱与降温交织的异常期,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史料记载,公元前1920年,黄河上游甘肃积石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引发积石峡大规模滑坡,堵塞黄河3~6个月,形成巨型天然堤坝,拦截河水形成堰塞湖。随着水量激增,堰塞湖最终溃决,160亿立方米湖水奔涌而下,冲毁喇家村等聚居地及区域,洪水奔袭2000多公里直抵东海,致使黄河改道。中国科学院吴庆龙团队研究发现,喇家遗址边坡黑砂层与积石峡绿片岩吻合,证实此次洪水与地震同年发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夏正楷指出,距今约4000年前,伊洛二河分流于二里头南北,彼时气候温暖湿润。龙山时代大暖期结束后,二里头时期气候转凉转干,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地震引发洪水,致使洛河决口改道,与伊河汇流形成冲积平原。孢粉分析显示,二里头遗址长期干旱,直至四期才缓解,数据变化印证了大洪水摧毁伊洛氏族文化,却也催生了新的二里头文化,展现出先民在灾难中发展水利、革新农业、完善治理的智慧与韧性。

距今3900年前,历经四次重大气候灾难的洗礼与淬炼,中华先民劫后重生,推动中华夏商周文明走向成熟,奠定中华文化发展根基与基本范式。回溯万年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血脉历经磨难绵延不绝,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堪称奇迹,这也是全世界独此一例。

黄淦波强调,中外大量考古专家经过上百年研究,打破历史文化研究局限,将中华文明置于万年框架考据,揭示出“多中心起源-周期性断裂-持续性重生”模式,彻底否定了“中华文明西来说”,为理解中华文明演进提供了全新视角,推动中国大考古观逐步形成。

多维度实证破解历史认知争议

长期以来,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在学术界争议不断。东莞观音山筹办系列高峰论坛,直面这一学术难题,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展交叉研究,以时间轴和气候变迁为脉络,阐释文化发展要素与进程,假以时日,必将建立起致力于构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证体系,有力回应外界争议与质疑。

在文字考古领域,大量考古证据证明,从贾湖等地的刻符到甲骨文,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脉络,清晰地展示了汉字长达9000年的连续发展历史,有力地驳斥了日本等地所谓学者关于中国“3000年文明论”的片面观点。此外,双墩遗址中发现距今约7300年前的陶文,以及良渚水坝遗址中出现的工程文字等,进一步印证中华文明早期已构建起复杂的文字系统。

分子人类学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关键线索。研究发现,3.2万年前生活在横断山脉的“三兄弟”,其携带的O1、O2、O3三大父系基因簇,是如今中国大陆、东亚、东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含美洲)70%人口的共同祖先。借助先进基因技术,科学家成功勾勒出6万年来中华民族先民在迁徙中的基因繁衍图谱,为探究人类起源与迁徙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团队研究证实,现代19%的中国男性源自距今6800年前湖南常德的远古男性;14%的中国男性祖先是距今6500年前河南仰韶的一位男性;还有约18%的中国男性,则是距今5400年前生活在河北与辽宁交界处一位男性的后代。这些远古男性在短时间内繁衍出庞大后代群体,极有可能是上古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但受大洪水等因素影响,目前尚未明确这三位先祖身份,期待未来考古发现填补这一空白。

为全景式展现中华文明演变历程,论坛筹备团队将中国境内已发现的1500余处文明遗址纳入数据库,融合年轮、冰芯等高精度气候数据及其他实证,精准标注分析文明聚落兴衰,助力推动现代考古学发展。

科学家们经过严谨论证,重新定位了日本绳文、弥生文化起源。研究显示,1.6万年前中国东北人群迁徙形成了绳文文化,3500年前浙江吴越族群渡海催生弥生文化并挤压绳文文化。该结论打破了国外浮浅文化优越论,为构建客观世界文明史体系贡献了中国力量和智慧。

多学科系统性架构推进文明探源工程

东莞观音山高峰论坛组委会通过科学规划,广邀国内外专家,运用前沿技术,结合多领域研究,分阶段推进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计划连续举办超十届,每届设特色议题,通过搭建高规格平台,促进思想碰撞、交叉研究以及成果共享,为中华文化探源献力,清晰勾勒中华文化波澜壮阔的万年发展脉络。

据悉,2025年首届论坛将聚焦气候变迁与河流、海岸线关系,邀请古气候学、地质学、考古学等权威专家,共同绘制1.28万年气候变化曲线,构建冰川和洪水模型,复原大洪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二届论坛主攻基因谱系与群落迁徙,借助先进技术追踪O系、C系、N系、Q系及R系等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扩散路径,从而厘清中华民族血缘与姓氏起源。第三届论坛则专注语言文字传承,通过解读9000年前贾湖-双墩等处的刻符或文字系统,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汉字从起源到发展的完整演化序列提供可靠论据。

组委会希望通过连续十届论坛的接力研究与持续探索,最终形成一部具有权威性、系统性的《中华文化万年发展白皮书》。这部白皮书将汇聚各领域顶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实证为依据,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供一套经得起科学检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华文明研究迈向新高度的重要里程碑。

文明溯源成果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东莞观音山筹办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不仅能为社会大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全新视角和科学依据,更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意义。

从文明韧性而言,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除地理优势外,关键在于先民形成“山地避难-平原重建”的生存智慧。面对冰期、大洪水等灾害,低地文明遭毁时,云贵川高原、横断山脉及东南沿海山地,成为文明火种的庇护所。这种顽强生命力与适应能力,是中华文化历经万年延续至今的根源。

回顾历史,王朝更替在很大程度上是气候周期变化与中华文明韧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大禹治水、商汤祷雨等传说,与3900~4200年前气候异常期十分契合。伊川传说中,大禹利用石灰岩层特性,通过环剥树皮、焚烧树木、引水冲石等方式治水,耗时约12年,与史载相符。此外,古代四川从水域到盆地的转变,也暗含先民治水智慧。这些实证既体现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先民面对灾害时的不屈精神与卓越智慧。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发频繁。当西方文明在宗教与哲学的二元对立中陷入困境时,中华文明早已凭借其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实现了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成功解答了关于人类存在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哪里去”的终极追问。无论是《易经》中所蕴含的深邃变易思想,还是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理念,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无一不是在万年气候剧变的历史进程中,经过无数次实践检验而淬炼出的宝贵生存智慧。这些古老的思想财富,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东莞观音山筹办的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肩负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人类都有追寻自身历史的共性,站在今天这个多变而绚丽的历史时期,以科技为手段,以实证为依据,探寻世界唯一延续万年而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形成科学结论。并以此推动历史教科书的改写,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作用将昭日月而光辉。

正如论坛发起人黄淦波所说:“只有深刻读懂中华民族如何跨越128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顽强存续至今,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预见我们必将走向怎样的未来。”在国家推动文化研究与传承的当下,东莞观音山的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号召,助力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行动。相信通过系列高峰论坛及后续各项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将得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而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也将更加美好。

(本文配图由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提供)

2025-05-11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筹办首届中华文化万年史探源观音山高峰论坛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412.htm 1 从气候与基因等多维度着手 溯源中华文化万年发展历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