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虹
“一季度,我国外贸克服外部压力呈现较强韧性,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20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倍。外资配置人民币债券增多,2~3月外资净增持境内债券269亿美元,同比增长84%。服务贸易、外资企业利润汇出总体平稳。”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斌总结一季度外汇收支形势时表示。
4月以来,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将如何影响二季度乃至全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盛来运认为,从短期来看,美国加征高额关税会对我国经济和外贸带来一定压力,但是改变不了中国经济持续长期向好的大势。
外资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小鹏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建中国最大的超快充电网络;法国赛诺菲宣布在北京建设全新生物药生产基地,创下其在华投资规模纪录;日本松下集团投资1.2亿元扩建上海奉贤区电子材料工厂,重点生产车规级芯片封装材料……在全球跨国投资趋缓的背景下,外资依旧持续“加码”投资中国。
外企缘何青睐投资中国?中国事业舞台大,市场前景广,政策预期稳,安全形势好,正是有利于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一方沃土。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商务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92.3亿元,同比下降10.8%。3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
如何看待当前吸引和利用外资的“一升一降”,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从多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当前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仍然比较低迷;二是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对我国吸引外资产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三是受到国内相关产业发展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一部分跨国公司主动调整投资布局。
一些高科技产业引资态势向好。今年一季度,电子商务服务业、生物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00.5%、63.8%、42.5%和12.4%。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告诉本报记者,“外资在华投资策略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全球资本布局的调整,可以通过公平规则,在必要领域建立‘防火墙’来拥抱全球资本。外资过去集中于制造业、日用品等传统产业领域,随着传统动能衰竭,投资的吸引力肯定下降。因此,要促进传统动能焕新升级,渐进调整释放潜力,通过结构调整和城乡融合空间发展创造新机遇,为内外资提供新的投资空间。”
今年2月印发的《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为外资来华展业兴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再次释放了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4月18日,商务部印发《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提出150余项试点任务,其中多数来源于经营主体日常经营、跨境投资等活动的实际需要。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持续优化的创新环境,都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土壤,稳外资依然具备坚实的基础。”凌激说。
外贸多元化市场新格局正在形成
4月15日,第137届广交会开幕。本届广交会新兴市场采购商数量增加,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购商到会人数明显增长。
对于美国发动关税战的影响,参加广交会的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肯定有影响,对美出口额约占公司销售总额的25%,现在公司加大对欧洲市场的拓展”“至于出口转内销,我们十年前就开始做国内市场了,现在已经成熟了”。
像这样的中国外贸企业还有很多,面对“对等关税”的冲击,他们并未退缩,而是携新技术、新产品迎难而上,通过多元化布局突破市场壁垒,以新质生产力锻造竞争优势。
近几年,我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贸易多元化格局,对单一出口市场的依存度正在下降。“依托于产业配套体系,我国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上口碑也非常好。”盛来运表示,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贸易伙伴。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7.2%,货物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比重超过50%。而我国对美国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由2018年的19.2%下降到2024年的14.7%。
近日公布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增强对外贸易综合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增强服务贸易发展活力,支持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探索建立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物品“白名单”制度,探索建立进口食药物质“白名单”制度,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发展。
近期,中国贸促会对近5000家外贸企业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2025年上半年出口持看好或持平预期的企业占76.1%,认为目前海外客户保持稳定的企业占53.8%。“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和活力依然强劲,广大外贸企业的拼搏努力令人钦佩!”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杨帆说。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在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的当下,多地政府及商协会等机构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等一系列举措,为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开拓了更广阔市场空间。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将稳步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工作,持续举办“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搭建外贸企业拓内销平台,在市场准入、渠道开拓、财政金融、服务保障等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拓内销的帮助力度,促进内外贸渠道对接、品牌对接、产销对接、标准对接。
近期,多家电商平台相继表示,将借助电子商务直联供需的优势,推出订单直采、外贸专区、流量支持、绿色通道等便利化措施,让优质外贸产品快速走进千家万户。
在经贸领域,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就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进行谈判;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实质性结束,双方将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拓展互利合作,在标准和规则等领域加强互融互通;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成果丰硕,形成深度协同发展格局。
如何从一季度外汇收支数据看我国外资外贸运行?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季度,银行代客涉外收入共计18871亿美元,支出18354亿美元,顺差517亿美元,跨境资金持续保持净流入。货物贸易项下,跨境资金净流入2022亿美元,顺差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18亿美元。“这说明我国出口增长依然具有较强的稳健性,也说明一季度存在一定的‘抢出口’现象。”
张林指出,后续来看,美国挑起的所谓“对等关税”冲突对于美债和美元形成较大压力,特别是近期美元指数显著走跌,相对美元资产人民币资产将更有吸引力,我国跨境资金延续净流入态势仍有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