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付朝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一季度同比增长5.4%,无疑为全年经济目标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振奋”之余,大家也不免“忧心”近期美国加征高额关税带来的短期冲击。
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事实上,经济部门对于经济运行动态一直保持紧密跟踪和观察,并提前进行研判论证和政策储备。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势必会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
虽然短期压力和冲击在所难免,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不止于丰富的政策“工具箱”。中国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拥有超过4亿人口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有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形成的贸易多元化格局,不断成长的新动能,以及敢闯敢拼的中国企业家和智慧勤劳的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我们信心和底气的来源。
回看今年一季度的大事记,“2·17”民营企业座谈会注定载入史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力提振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一季度,民间投资由上年全年下降转为增长,制造业、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投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都呈现“领跑”之态。
一季度还录入了不少里程碑事件:从宇树机器人惊艳“亮相”、DeepSeek引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潮流,到“杭州六小龙”出圈,再到《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观察中国经济,在数据以内,也在数据以外。这些“小切口”的成绩单背后,不仅有企业自身的努力,还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创新的大力支持和暖心呵护。
“农业新质生产力”“投资于人”“好房子”“低空经济”“China Travel”……透过这些新词、热词,可以洞见中国经济的活力与潜力,能够聆听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的铿锵足音。
我们还要用更长远的眼光看中国经济,既观短期波动之形,也察长期向好之势。在4月16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谈及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判断时,有一句话非常关键——“原来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当美国通过关税壁垒和贸易霸凌敲诈攫取其他国家利益的时候,中国已经默默在为“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深入分析“十五五”时期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发展目标,谋划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面对不确定性,最大的确定性就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这种中长期的谋划,定会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