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乡村振兴视域下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 宋祉萤

文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作之一,乡村振兴不只是要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丰富村民物质生活,更是对乡村文化的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推进下,各级政府不断重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乡村地区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富含农耕文化特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人民的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建设取得极大进展的同时,良好的民风、淳朴的乡风、崇敬的家风也得到广泛宣传和传承。家庭和睦、邻里互助、讲信修睦、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不断涌现,村民精神面貌也随之进一步改善。

构建城乡旅游融合生态

城乡旅游融合生态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和创造性使用数字技术来促进乡村传统建筑与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的保护、复原以及活化利用,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乡村文化数字档案库,以便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线上线下的多层次整合。二是要充分激发政府部门、经营主体、村民与社会组织等主体的活力,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共享、文化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资源整合策略等方面,积极促进乡村旅游融合及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发展。三是要激发广大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城乡旅游空间建设和共享过程中,强化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及审美鉴赏能力,让村民成为乡村旅游融合及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人。比如,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村通过将传统琉璃窑厂升级改造,融合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开发了一批非遗文创品、体验研学产品、精品民宿以及沉浸式光影展等新产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运用,在极大吸引市区游客的同时,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资源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组织教科文工作者到乡间调查公共文化资源,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网络调查等方式记录乡村文化资源现状,特别是传统民俗文化、曲艺、歌舞等资源现状,并为保护优秀传统乡村文化资源创造条件。

保护乡村文化资源。一是推动文化资源保护,要保证“法治化、信息化”。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文化资源保护工作,通过出台新法规政策,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中并持续创新,确定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采取“互联网+文化资源”措施,通过5G和大数据记录建立信息化档案资料,可以追踪、查找资源信息。二是政府要加大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增加财政支持资金,抢救性保护传统濒危文化遗产,通过财政补贴保障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使其能够专心于文化资源的传承。三是培养和增强村民保护传统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交流沟通与学习实践等多种渠道宣传乡村文化,使村民能够深刻理解传统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保护是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激发村民对传统乡村公共文化资源保护的实践意识和积极性,积极推动村民参与保护传统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实践。

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举办乡村文化节,为乡村文化活动搭建平台,使得传统活动重焕生机。同时,要建立村民文化自治组织,自主创造并传承乡村文化资源,通过交流形成共识,转化成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比如,晋南地区的老年礼俗协会由书法协会、腰鼓队、秧歌队等组织构成,在组织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中,通过传统节日、人生礼仪、民俗活动等村落礼俗传统的实践过程,将尊老爱老、家风家训、伦理规范、乡风民俗等观念融于一体,在传承礼俗的同时,起到了宣传和传播的效果。

多元培育文化振兴人才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做好人才建设工作及人才引进工作,是乡村文化振兴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乡村对高学历人才普遍缺乏吸引力,人才很少愿意在乡村落户扎根。这不但因为乡村基础建设普遍较差,生活环境不够便利,同时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以及娱乐设施也较为缺乏,所以要持续强化乡村人才引进及建设举措。当地政府应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升乡村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教育力度,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为乡村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为外来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还要加大乡村医疗卫生的建设投入,优化乡村医疗保障条件,提高乡村居民健康水平,支持和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提升乡村文化氛围。例如,黑龙江省黑河市在2022年发布了《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2022年度)》,以此加强人才引进策略,全面实施引才、留才、用才及育才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有效解决乡村地区专业性管理人才欠缺问题的目标。该计划中还提到要健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畅通人才晋升路径,并给予愿意长期留下人才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等,以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当中。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提供精神动力、精神力量的同时,还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委党校)

2025-04-1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046.htm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