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小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如何回答“权力为谁而用、政绩为谁而树、事业为谁而谋”这三大命题,既是锤炼党性的必修课,更是治国理政的必答题。
厘清权力本源:为谁掌权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在于“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回溯百年党史,从“半条被子”的军民情深到脱贫攻坚的驻村帮扶,党始终将人民置于权力坐标系的中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纳入政治纪律范畴,正是对权力的正本清源。
当前干部队伍中,少数干部存在“权力私有化”倾向。将岗位视为上级恩赐,工作时迎合上级意愿,忽略实事求是和客观公正原则。这种行为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仅为了保住职位,而非服务人民和推动社会进步。还有将职权视为私产,利用它谋取私利,破坏公平正义,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关键在于“权为民所用”。为此,需从4个方面着手:公正用权,通过公开透明增强公信力;依法用权,明确制度界限,严格执行集体决策和权责清单;为民用权,始终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和使命;廉洁用权,通过监督和教育维护清廉形象,严惩腐败行为。
破解政绩迷思:如何树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条例》剑指“重显绩轻潜绩”的政绩偏差,将“形象工程”背后的权力滥用纳入政治纪律红线,正是对“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本质的回归。
当前部分干部政绩观存在价值取向、实践路径和制度环境三重偏差。价值取向上,功利主义导致“短平快”思维盛行,热衷形象工程而忽视民生长线投入,“新官不理旧账”造成发展断层;实践路径上,形式主义泛滥催生“以会议落实政策”“数据注水”等虚功,盲目上马“盆景式”项目浪费资源,改革攻坚中推诿卸责;制度环境上,考核机制偏重GDP等显性指标,弱化生态民生等长期效益,群众满意度权重不足导致政绩与民意脱节。
新时代政绩观强调3个层面:在价值层面,坚定人民立场,确保政绩服务人民,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实践层面,实施新发展理念,确保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避免牺牲长期利益追求短期效益;在制度层面,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确保干部政绩准确评估。
锚定事业坐标:何以致远
马克思主义事业观标注着共产党人的精神海拔与奋斗坐标,其本质在于“业为民所创,绩为民所鉴”。《条例》直击政绩观扭曲病灶,将“寅吃卯粮”的短期工程、“杀鸡取卵”的数据注水纳入纪律红线,正是对事业本质的澄明诠释。
部分干部在事业发展中存在3个问题:信念迷失,追求短期政绩导致战略短视,乡村振兴中重形式轻基础,产业规划盲目跟风;动力异化,晋升焦虑导致履历包装,基层历练变成“刷简历”,热衷宣传却回避问题解决,年轻干部因考核压力焦虑,职业认同感下降;能力不足,面对复杂问题缺乏系统思维和解决能力。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应聚焦于3个维度: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为何而做”。将个人事业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敢于担当作为,解决“如何去做”。面对改革发展难题、突发事件,要勇于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提高实干本领,解决“做得多好”。持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改革和科学决策能力。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员干部唯有常思“权力来源”、常问“政绩成色”、常修“事业境界”,方能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