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洁 陈游 胡涛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进乡村的各个角落,为乡村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浙江省凭借其在互联网领域的强大优势,以及其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先发地位,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率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先行示范省份。浙江以数字化变革为有力杠杆,全面开展数字化改革,紧密契合新时代的国情与农情,巧妙融合“整体智治”理念,为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颖独特且切实可行的路径支撑。
数字乡村“整体智治”的实践逻辑
数字乡村“整体智治”旨在解决现代乡村的治理困境,其核心主要体现在治理结构的重塑,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底层架构,统筹各方资源,以构建高度整合的数字治理模式。浙江省坚持以满足村民合理需求为中心、以政府数字化供给为轴心、以深度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充分融合为目标,打造数字乡村“整体智治”新格局。
——主体协同化:发挥好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参与力量。
强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完善治理体系。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思想引导、流程指导、业务辅导、运维协助”等角色,嵌入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推动形成多主体之间互融互通、积极耦合的现代治理结构,构建政府、社会、乡村之间有机团结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提升群众和专技人才水平。积极培育自治力量,整合乡村专技人才资源,构建自治与合作秩序。通过村民数字素养教育的普及,提升其对数字乡村整体智治的掌控能力。同时,完善专技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其推动乡村治理的能力,吸引和培养更多数字领域的专业人才。
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发挥数字技术的链接作用。通过数字平台吸纳乡村群体及在外能人参与治理,增强村民话语权。同时,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利用数字技术加强不同模块间的融合互通,实现线上线下协同治理,打破部门壁垒和信息孤岛,提升治理的整体性。
——技术赋能化:构建好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保障要素。
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度和质量。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智化改造,如水利、交通、电网等。
搭建好数字乡村治理平台。开发集民生保障、党建、政务公开、健康服务、数据采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实现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打破信息孤岛。通过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建立健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保障乡村治理中的数据安全。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和应急响应能力,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模式,强化数据全流程管理,及时跟踪和处置不当数字行为。
——服务场景化:实现好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运行功能。
农业生产场景智能化。做好智能感知与监控,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状况等,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做好精准农业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作物种植、灌溉、施肥等的精准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做好农产品溯源,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可追溯,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乡村治理场景数字化。搭建一体化的数字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便捷的在线办事、信息查询等服务,提升治理效能。利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乡村的智能安防,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对乡村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数字治理程序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控公开展示的关键数据指标、分析报告和数据可视化成果,自动发送通知以保证数字治理的平稳有序进行。
乡村生活场景便捷化。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发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提供线上购物、医疗咨询、教育服务等便捷服务,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关注智慧养老,利用数字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服务,提升乡村养老服务水平。丰富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数字平台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如线上讲座、文艺演出等,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产业发展场景交融化。支持村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数字平台宣传和推广乡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建设数字农业产业园,集聚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产业,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数字乡村“整体智治”的实现路径
浙江省引入“整体智治”理念,从资源整合、协同参与和观念革新等方面着力,以需求和问题导向构建数字乡村“整体智治”新格局。一是搭建乡村线上服务系统。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下移,打通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办事不出村”。这包括梳理村级服务的高频和难点事项,优先将其融入乡村数字平台,并循序推进,不断拓展村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二是加强数据采集和共享。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和共享制度,降低数据采集成本并提高乡村数据利用效能。通过数据的高效归集和分析,为乡村治理提供精准决策支持。三是完善数字平台功能。打造功能全面和精准高效的用户窗口,增强平台的综合性和集成性,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效能。德清县作为浙江省数字乡村“整体智治”建设的破冰者,为数字乡村“整体智治”提供全方位的战略支撑与行动指南。
——主体协同化:构建数字治理共同体。
党建引领数字化转型。创新“红领云课堂”培训矩阵,融合VR情景模拟、AI智能陪练等模块,基层党员干部数字胜任力提升率达63.4%(德清组织部2024年数据)。建立“数字治理责任清单”,实现“需求收集—任务派发—效果评估”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党员数字画像”系统,动态评估127个行政村党组织的数字化领导力。
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构建“村民评分(40%)+专家评审(30%)+政府考核(30%)”的多维评价体系。通过“乡贤议事厅”数字化平台,实现年均230余件民生事项的在线协商。建立“数字治理志愿者”队伍,培育28家数字化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格局。
——技术赋能化:打造数智基础设施。分布式智能中枢系统。基于5G+AIoT架构,建成覆盖全县的物联感知网络,实现农业生产(4200个鱼塘智能监测)、环境治理(238个生态监测点)等场景的实时数据采集。系统日均处理数据量达1.2TB,决策响应时间缩短至30秒内。采用联邦学习技术构建“县域数字孪生体”,实现乡村治理的虚实交互。
数字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据存证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传输—使用”全流程溯源。2023年成功防御网络攻击237次,数据泄露风险降低92%。建立“数字治理安全指数”评价体系,动态监测38个关键信息系统的安全态势。
——服务场景化:创新数字治理应用。智慧农业生态。建成“水产养殖大脑”,通过水质传感器、投喂机器人等设备,实现养殖全程数字化管理。与传统模式相比,特色渔业亩均收益提升45%,节水节肥率达30%以上。开发“蔬菜工厂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水木蔬菜工厂70%节水、66%节肥的精准化生产。
民生服务数字化。开发“幸福云”App,集成社保、医疗、教育等58项服务功能。2023年累计办理业务12.6万件,群众满意度达98.7%。创新“信用账本”机制,将村民文明行为转化为数字积分,可兑换公共服务资源。建立“数字适老化”改造专项,为2.3万老年村民提供智能终端使用培训。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涉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与治理实践的创新变革及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紧密相连。参考浙江省在数字乡村“整体智治”建设经验,各地方需从产业结构层面、治理实践层面和数字红利层面制定对策,在产业结构层面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在治理实践层面要普及数字普惠服务、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在数字红利层面要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数字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唐洁、胡涛均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陈游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浙江省数字乡村“整体智治”的实践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Y202353648的研究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