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收官之年 共谋新篇·全国两会特别报道04

五年深耕“新农人”绘就共富“新农图”

——解码浙江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三位一体”模式下的实践样本

橙点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参加“云品浙里选·万人共播”活动,推广助农品牌。(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供图)

□ 余云全 夏村 许可

在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获得“3金1银1铜”的优异成绩,总成绩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该学校智能制造学院选送的《“精量多能”小型有机辣椒育苗播种机》等荣获全国一等奖;在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上,该学校艺术设计学院8个项目获奖,其中“‘莓莓满满’共赴莓好生活”项目获钱塘未来乡村专项赛一等奖……

作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军”,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与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政府共同组建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以下简称“学院”)。

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以“聚乡村,谋振兴,学特色,为家国”为核心理念,锚定“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示范建设”三位一体战略,5年来累计开展共富培训550余场,培训共富人才1.8万余人次,孵化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数十个,推动“浙江经验”走向全国,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杭州答案”。

育才:锻造乡村振兴“生力军”,让“新农人”破土成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杭州乡村振兴学院深谙此道。围绕“打造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振兴学院”的建设目标,学校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构建“师资多元、课程实战、教学下沉”的育才体系。师资队伍中,既有深耕乡村的“土专家”,也有精通数字经济的“农创客”。他们从田间地头到直播镜头,从政策解读到产业规划,为学员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知识工具箱,为乡村振兴输送管用、可用、实用的人才。

2019年6月,杭州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伊始,就明确了人才培养、政策研究和示范点建设的三大功能定位。5年来,学校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与学校专业建设、育人实践深度结合,书写办学的“乡村情怀”。

不久前,学院举办新登镇特色小吃制作专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富阳手工麻酥糖制作传承人方新华被请来现场传授制作技巧。“只有把面和好,制出来的糖才酥而不散。”学员们目不转睛地仔细听讲,认真记录下麻酥糖的制作要点,有的甚至举着手机全程录像,唯恐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来这里,像这种理论与实际操作一体化的培训班比比皆是。学院围绕茶叶、竹笋、香榧等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发展,深入富阳24个乡镇,教师们一个一个地跑,从收集需求、设计主题、打磨课程、设计考察路线,到整合资源、精选教师,再到排课、安排车辆、组织教学……最终设计出近30个培训主题、180门课程、近30条现场教学路线。在农民们的期待中,爆款农产品直播训练营、茶艺礼仪、手机视频拍摄与制作等课程相继开课,专家团队也在教学中探索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学习”结合、赛训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让农民在培训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打响了学校的培训品牌,为富阳区培育了一批懂技术、有技能、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乡村教育是学校对学生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实践教育的重要视角。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仅在富阳就建立了志愿者基地65个,成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院《走读山乡·生活课堂——非农高职院校培养乡村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破题:构建乡村共富“新样本”,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乡村振兴,难点在机制创新。依托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政策研究咨询优势、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资源优势和富阳区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优势,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以“政策解读、产业乡村、文旅乡村、数智乡村”作为乡村振兴核心培训体系,打造有浙江特色和杭州特点的乡村振兴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探索“政府搭台、学院赋能、多元参与”的共富路径。

富阳区拔山村是浙江有名的茶村。这里种植的春茶,因为平均开摘期比西湖龙井早3~5天,被誉为“大杭州第一锅春茶”。为此,学校组建专家团队走进了拔山村,与该村青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互助关系。为茶农讲授产品商标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做有机认证,让拔山茶一步步有了自己的品牌。同时,为茶农讲解营销知识、电子商务等知识与技能,拓展了拔山茶的销售渠道,让茶农共同致富。

油面筋是富阳龙门镇非遗美食。专家团队通过拜访民间技艺传承人,对油面筋的历史、工艺等进行深入调研,与企业一起对油面筋的生产标准开展了研究,解决了油面筋“大小不一”“配方缺乏标准”等影响销售的难题,并向生产者讲授了如何创建品牌、推广产品。油面筋的销路打开,农民的观念也转变,“以前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懂了,要做品牌形成合力,产品附加值提高,自然都能赚到钱。”

共同富裕不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要让农民从产业链上的“旁观者”变成“分红者”。学院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建了全国首家“橙点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这是全国首个公益性产教融合平台。双方通过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共同开发实践项目等“九共同”联合培养人才,制作开发公益的非遗传承项目课程资源库,有效推广“浙里汇”助农品牌,培训模式还推广到杭州市对口帮扶的四川甘孜州、康定市和广元市,贵州黔东南州,湖北恩施州等地。

值得一提的是,由杭州科技职业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共同设立了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其研究工作在多维实践中获得丰富样本。5年来,中心共完成4轮20余项的课题立项工作,其中6份研究报告入选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年度报告,两位老师获聘杭州市乡村振兴人才支援站专家。

示范:绘就乡村振兴“实景图”,让“浙江经验”走向全国

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美”,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以示范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赋能成功经验,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实现学校内涵建设和乡村共富的双向赋能。《组建“乡村共富”专家团队共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样板区》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技术赋能激活乡村传统产业新动能——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个公益性产教融合平台助力共富案例》成功入选浙江省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成为浙江省参选教育部的5个典型项目之一;《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赋能“富”字号产业发展,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成功入选教育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何为“高水平”,何为“示范”,如何实现?学院依托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政校企行的多维合作中寻找答案——

学校以浙江省双高A类专业群和全国机械行业现代模具人才培养联盟为依托,围绕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制笔产业的特色、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目前已建成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分水模具精密检测技术应用中心,助力分水镇制笔产业转型升级。

学院与当地政府对接,参与富阳区春建乡春建溪绿道建设项目调研及规划设计工作,与桐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共同举办桐庐县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助力富阳区黄弹村地域特色文化宣传设计。

学院与富阳区共建“富阳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与杭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农业致富培训活动。

学院承担浙江省人社厅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开发项目两项,每年培训汽车类技术技能人员近1000名,承办富阳区插秧比赛,参与“富春红链”助力富阳区鹿山片区企业提质增效。

学院与富阳区东洲街道、万市镇、春建乡等先后开展示范点建设,与位于东洲的大华、京东、富春江集团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参与东洲非遗文化和老字号的挖掘整理保护,联手引流打造热门IP,广泛参与乡村共治……

乡村振兴学院也是一个窗口,通过海量培训将共同富裕的浙江成果和浙江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学院举办“石榴籽·心连心浙甘人民一家亲”系列培训班,200余名来自四川理塘、巴塘、康定的基层干部参加了专题培训,并开展“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安吉余村等现场教学,参与银湖西谷模拟直播,至今已形成“1+5”特色课程及乡村振兴“金课”体系,在乡村实用人才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要有解题公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施策,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价值。”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温正胞总结道。扎根泥土,仰望星空。5年深耕,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三位一体”为犁,深耕乡村振兴沃土,让更多“杭州实践”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2025-03-09 ——解码浙江杭州乡村振兴学院“三位一体”模式下的实践样本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613.htm 1 五年深耕“新农人”绘就共富“新农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