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

□ 本报前方记者 田新元

3月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大会发言人娄勤俭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娄勤俭介绍,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期7天,共安排3次全体会议。娄勤俭回答了中外媒体关于中国经济形势、人工智能、民营经济立法、地方政府化债、大湾区经济、中美经贸关系等十几个问题。

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

在回答“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时娄勤俭表示,过去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保持战略定力,顶住压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30万亿元、实现了5%的增长,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娄勤俭指出,不可否认,当前,外部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不确定性上升,稳定外需面临的困难挑战加大。从国内看,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我们更要看到,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娄勤俭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措施,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九个方面重点任务,这一系列举措激发和增强了经济活力。

娄勤俭举例说,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需求升级、结构升级、动能升级的广阔增量空间,既为经济发

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足够的回旋余地。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充满信心。”娄勤俭表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继续通过立法、监督等方面工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治保障。

推动民营经济促进法尽快出台

在回答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立法工作相关问题时,娄勤俭表示,民营经济伴随改革开放伟大历程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

去年1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上个月又进行了再次审议。一审后,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还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听取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方面意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娄勤俭说,草案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把党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对于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娄勤俭表示,下一步,将根据继续审议情况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认真做好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推动法律尽快出台。

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4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大国家战略。去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澳门时指出,港澳“要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深化协同发展”。

“香港、澳门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改革开放40多年历程中地位独特、贡献重大、作用不可替代。”娄勤俭表示,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支持香港、澳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粤港澳居民“心联通”不断提升。

娄勤俭介绍,从经济情况看,5年多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上升至超过14万亿元。从要素流动看,粤港澳三地货物、资金、人员流动更便捷,“1小时生活圈”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2024年访港旅客数量达到4500万人次。从民生角度看,在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多措并举增加房屋和土地供应,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澳门协和医院建成使用,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供给。从法治建设看,国际调解院总部落户香港,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国两制”下香港独特地位和优势的高度认可。

娄勤俭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今年将开展专题调研,推动大湾区建设把“一国”之本、“两制”之利、三地优势结合好。

去年底,坐落于国家“东数西算”广东韶关集群的中国联通粤港澳大湾区(韶关)数据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韶关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前瞻布局,加速向“算力新城”迈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加快建立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截至去年年底,2024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已全部发行完毕,大部分地区已完成置换。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相关工作已经启动。这有效防范化解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力保障了地方财政平稳运行,支持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要把事情办好,监督必不可少。”娄勤俭说,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组织深入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情况介绍,形成了监督调研报告,针对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化解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并依法送国务院研究处理。

娄勤俭表示,下一步,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推动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稳妥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25-03-05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557.htm 1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