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不负人民书写赶考路上崭新答卷

2012年,中国正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经济增速新世纪以来首次滑落至8%以下,国际上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经济如何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命题。2014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给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

在之后的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不断践行着这一承诺——

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重大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其中重要一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用“十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涵。其中,“第三个明确”重申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和要求。

2022年10月,如潮掌声中,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居于首位。

从黄土地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点点滴滴、时时处处都体现出习近平同志的拳拳爱民之心、浓浓赞民之情、孜孜为民之意,形成独特的“人民观”,“为民”成为价值判断的“定盘星”、思想体系的“路由器”、决策部署的“指南针”。这样的“人民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宗旨和使命的新探索新实践。在这样的“人民观”引领下,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从“新发展理念”到“中国式现代化”,一份坚持人民至上的本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是基础,经济不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新发展理念应对新机遇新挑战,用大思路运筹大棋局,将“发展”与“人民”紧密相连,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2015年5月至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浙江、贵州、吉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18个省区市主要领导同志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彻底摒弃简单以GDP论英雄,确立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同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首次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关于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中国人民将继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1年,“十四五”开局。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2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在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人民至上”价值追求,更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率先垂范,在细微处展示着领导干部应该如何亲民、爱民、为民着想——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走进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其一家人的生活,并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问困难群众工作,让每个家庭都过好节。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我们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认真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提升改革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

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兰州考察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时,与休闲的群众亲切交谈,并强调:“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幸福。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的一番话,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指出,建设绿道应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大家要一起动手,共同建设和呵护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层考察调研的足迹纵横跨越中国版图,连接起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了履行人民至上的承诺、为了担当民族复兴的使命,也是为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到“促进共同富裕”,一份增进民生福祉的信心

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从梁家河走出的人民领袖,始终牵挂着人民,懂得人民盼什么,群众要什么。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不仅懂得,更有行动,让人民的期盼变成现实——

“更好的教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陕西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察看学校办学情况,细细询问教师待遇如何、孩子们营养午餐落实得怎么样。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山深处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小学,嘱咐“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12年的2.8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超6.4万亿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更稳定的工作”。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

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1.3亿人。

“更满意的收入”。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村民徐海成家里,细致询问他的收入支出,同他一起盘算脱贫致富门路。如今的德胜村,设施农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齐头并进,徐海成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政策发力,帮扶有力,城乡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23年的39218元,形成了超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来到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爱老幸福食堂”,了解社区向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情况。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设置的“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章节,“普惠”“社区”都是其中的高频词。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也谋划事关长远的“大棋局”——

第一场“硬仗”就是脱贫攻坚战。“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化为最响亮的誓言、最坚实的举措,引领全国人民打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历经8年,亲身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只为“看真贫”;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只为“真扶贫”……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21年7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公布。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金华市考察时,来到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得知李祖村年人均收入达到5.2万元,总书记十分高兴。他说,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如今,浙江共同富裕的探索已提炼总结出“共富工坊”“亩均论英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等两批20条典型经验做法,供全国各地参考借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这一思想足迹,使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蕴于其中的伟大真理力量与磅礴实践伟力,更加坚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赢得人民衷心拥护的历史主动,更加激发以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原载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4年第12期,有删节)

2025-03-0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551.htm 1 不负人民书写赶考路上崭新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