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尹明波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地质工作者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贯彻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和山东省地矿局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深化改革创新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一招”,聚力聚焦服务提优、品牌提升、科技提能、人才提质、质量提标、管理提效六个方面,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推动从传统资源保障性地质工作向“资源+生态+科技”综合性地质工作转型,成效明显。

在服务提优上谋改革创新拓宽发展空间

提高政治站位,牢记殷殷嘱托,积极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在服务山东省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努力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尖兵”。

发挥基础性、公益性职能。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做好地质服务。在水文地质调查、城市地质、水源地勘察、实验分析测试、地下水监测工程、农业地质、服务乡村振兴等工作方面,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提供地质技术支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继续推进融入和服务地方。立足鲁西南,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分析各市地质工作需求,撰写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议书,争取立项一批财政项目,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壮大自己。

深化拓展对外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院所等有关机构的密切联系,在项目、技术与人才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密切地质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积极跟进对接中建、山东高速、山东发展投、山东铁投等国企,形成长远合作发展共同体。同时,以落实省局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彰显“地质担当”。

在品牌提升上谋改革创新打造多元格局

用好山东省地矿局推进新时代地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服务指南,重点围绕局党委确定的14个业务链条,明确领导分工,加快业务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地质服务品牌矩阵,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围绕保障资源安全,深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升战略性找矿品牌。积极对接省内外矿业公司,加大金、铁、铜、稀土等战略性矿产找矿力度。省内,服务好平邑归来庄金矿攻深找盲、兰陵小闫庄铁矿精勘细查,积极对接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矿山企业工作需求,打造“矿保姆”全链条式地质技术服务;省外,发挥西部分院“窗口作用”,加大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区域找矿工作力度,进一步开拓市场,争取承揽优质项目;境外,稳步推进柬埔寨磅通省三丹县金矿区勘查、山东能源厄瓜多尔铜多金属矿勘查等项目合作。

围绕服务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地热能勘查开发利用,提升地热能开发利用品牌。认真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山东省地矿局关于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工作要求,争取高质量完成各项地热能调查评价与勘查任务。依托鲁南浅层地热能开发示范项目品牌效应,进一步推广浅层地热在建筑供暖(制冷)领域规模化应用,积极开展浅层地热咨询-设计-施工全产业链业务。加强鲁西北、鲁西南地区地热开发利用推进工作,探索建设发展智慧高效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与效益,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做好生态环保工作,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品牌。做强环保业务拓展,做好枣庄市超标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等项目,打造污染场地调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和环境应急服务“一站式、全链条”服务,力争修复治理实现新飞跃。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数字赋能驱动力,提升信息系统开发水平。密切跟踪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低空经济政策动向,创新服务模式寻找切入点,推进“山东省采煤沉陷区监测预警平台”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持续加强信息研发和高分遥感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培育地质新质生产力。

在科技提能上谋改革创新培育核心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强地质前沿领域科技攻关,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激发新动能。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现有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完成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检查验收,做好山东省地热清洁能源重点实验室筹建工作,建实自然资源部山东羊庄岩溶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力争在各相关领域推出具有重要影响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修改完善科技平台运行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激发科研活力。

全力攻关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推进北方喀斯特废弃煤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控与安全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等国家、省重点研发项目,扎实开展部省合作项目——人为强干预和气候变化条件下岩溶水环境演化机制及碳汇效应,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统筹开展开放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大力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破解“卡脖子”问题,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科研投入,做好有组织科研,集中优势资源,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协同攻关。树立正确的创新文化,做到“革故鼎新”“温故知新”“守正出新”。

在人才提质上谋改革创新锻造过硬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强化人才工作“引育用留”,优化人才结构,打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夯实高质量发展智力支撑。

加强人才引进。一方面,明确需求精准引才,系统运用统一招聘、自主招聘和校园招聘等方式,引进紧缺专业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坚持筑巢引凤,涵养人才生态,从人才引进、福利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入手,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加强人才培养。强化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科技人才培养,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强“335”人才梯队建设,形成梯次递进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依托院士工作站、省部级科研平台,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顾问、高端团队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供个性化重点支持,帮助高层次人才快速脱颖而出。

做好人才使用。落实高层次人才认定与激励政策,规范发放高层次人才津贴。把优秀人才放在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重点岗位进行锻炼,派往急、难、险、阻的工作岗位进行锻炼。积极推进年轻干部交流,最大限度激发年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好人才,用尽人才。

在质量提标上谋改革创新筑牢强院之基

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通过高质量的项目管理、实施和优质服务,不断提升鲁南院美誉度。

加强质量管理。严格落实三级质量管理责任,加强对项目现场的管理和监督,坚持质量、安全、绿色勘查检查同步推进,加强对外协队伍质量监督,严防质量问题发生。

做好项目管理提升。以山东省地矿局“项目管理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对质量的管控水平,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对项目实行质量全程监控,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落实质量责任。落实内部成果审查管理办法,加强质量考核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的建设,做到“有责必究”。

在管理提效上谋改革创新凝聚发展合力

强化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制度上加力创新,努力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明确院科室职责及二级单位主责主业,防止推诿扯皮和同质化竞争现象发生。推行轮岗交流,激活干部队伍新动能。加强制度建设,系统全面梳理院各类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逐步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制度惯性。

严守一排底线。树牢红线意识,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风险隐患管控治理,严格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不懈抓好意识形态和舆情管理、信访维稳、网络安全、保密等工作,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做好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抓好巡视、巡察、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深挖问题根源,梳理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坚决做好整改工作,切实将整改成效转换为治理效能。

树立鲜明导向。完善绩效考核办法,优化机关科室收入发放办法,引导二级单位建立倡导价值创造的分配机制,分配办法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艰苦一线、关键岗位倾斜。

用心用情做好民生工作。扎实开展好惠民工程,大力提升野外一线职工工作、生活、安全等标准化建设水平。重视离退休工作,坚决落实好相关政策和待遇,提高离退休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高标准做好福利、劳保、就餐、救助等系列民生工作,不断满足广大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党委书记吴晓华表示,全院上下着力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切实增强抓改革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干”字当头,勇于攻坚克难,坚持“一个立足、三个面向”的工作思路,加强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地质科技创新为改革创新赋能增效,推动新时代英雄地质队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将紧紧围绕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10项重点改革任务和全局工作会议提出的6项重点工作,突出产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工作导向,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建设全国一流新时代现代化地质强局贡献‘鲁南院力量’。”

2025-02-2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435.htm 1 山东省地矿局鲁南院:以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