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23亿人次“大迁徙”:流动的中国,蓬勃的希望

□ 张守营

今年春节,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再次在中国的大地上演。1月28日至2月4日的8天春节假期里,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突破23亿人次。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历史记录,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脉动。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人口流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春运的繁忙景象,更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向前的中国。人员流动的规模与频率,已成为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在这23亿人次的脚步声中,蕴含着中国经济的韧性、社会的活力与文化的传承。

春节期间的巨量人口流动,是中国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23亿人次背后,是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在释放消费潜力。从高铁票的秒光到景区门票的售罄,从餐饮住宿的火爆到零售消费的激增,每一个流动的身影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这种集中爆发的消费热潮,展现了国内市场巨大的容量与潜力。

人口流动与消费升级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春节,高品质旅游、定制化服务、智能出行等新消费形态的涌现,反映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数据显示,春节期间高端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65%,定制旅游产品增长80%,这些数据印证了消费升级的强劲势头。

交通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在春运中得到充分体现。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民航线路的不断完善,为大规模人口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使运输效率大幅提升。12306系统单日最高售票能力突破2000万张,民航单日运输旅客突破250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基建实力的集中展示。

人口流动模式的变化,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今年春节,反向春运、错峰出行等新趋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将父母接到工作城市过年,这种“逆向流动”体现了家庭观念的转变和城乡界限的模糊。数据显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春节期间接待“反向春运”旅客同比增长35%。

城乡互动的新特征在春节期间尤为突出。农村不再是单纯的人口输出地,而是成为旅游消费的热点地区。乡村旅游、民俗体验、农家乐等业态蓬勃发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格局正在形成。春节期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亿人次,同比增长45%,这一数据折射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春运的组织方式。电子客票、人脸识别、智能调度等技术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客流预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科学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春运的面貌,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文化意义在人口流动中得到新的诠释。无论人们身处何地,春节团聚的文化基因始终未变。今年春节,“云团圆”“视频拜年”等新形式继续流行,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实现完美融合。数据显示,除夕夜视频通话时长同比增长40%,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春运中随处可见。高铁上贴春联、机场里办庙会、服务区设民俗展,这些创新做法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特别是年轻一代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春节见闻,使传统文化传播突破地域限制,在更广范围内产生影响。

春运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场每年一度的人口“大迁徙”,不仅承载着亿万人的乡愁,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从“春运母亲”到“摩托大军”,从“铁路夫妻”到“空乘家庭”,一个个感人的春运故事,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记忆,彰显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3亿人次的春节大流动,展现的是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的中国。这场规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微观写照。在流动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传承。展望未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城乡融合的持续推进,中国的人口流动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图景。这场流动的盛宴,将继续书写中国发展的新篇章,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2025-02-0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249.htm 1 23亿人次“大迁徙”:流动的中国,蓬勃的希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