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白雪
2025年地方两会陆续召开,绿色低碳转型备受关注。各地纷纷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等内容提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在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等方面,全方位助力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对此,2025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代表、委员们也围绕相关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加大清洁能源利用、提升能效标准等,以期达成既定目标。
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2025年将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建设。加强传统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河南省提出,2025年将严格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4个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全覆盖,建成100个绿色工厂、10个超级能效工厂。
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2025年要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科学统筹新能源开发与火电、电网、储能、消纳、效益和地方利益等方面关系,进一步强化风光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
作为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张红英表示:“山西要抢抓政策机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组建智囊支撑,建设一系列科技创新实体项目,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聚焦煤炭转型发展,张红英建议,山西应积极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煤炭绿色减量开采,推动风电、光伏、生物质等非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体现全方位全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理念
“2025年,多地的部署不仅聚焦于能源和产业转型,还涵盖了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全方位、全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理念。”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技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方面,多地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如河南省提出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重庆市提出建设全域“无废城市”。此外,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如加大氢冶金等新技术的应用。
在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方面,多地提出完善碳市场体系、建立碳排放双控制度等政策创新举措,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制度保障。比如,吉林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省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持续推进碳市场建设,全流程规范自愿减排项目建设及碳汇交易活动。
与此同时,柏文喜表示,各地还注重区域特色与差异化发展。一些地区结合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探索特色路径。例如,黑龙江省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创新林业碳汇交易体系,打造“龙江绿碳”品牌。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性,注重提升生态系的质量和稳定性。”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比如青海省政协委员、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董全民表示,要坚持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持续谋划“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重大项目,选择适宜青海省高寒气候的优良草种,多品种组合搭配,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应用,建植与原生植被相近的人工植被群落,解决人工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土壤质量差、出现二次退化等问题,提高草原生态修复成效。
云南省政协委员、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潘珉针对云南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推动土著鱼产业培育发展,为湖泊和天然水体的增殖放流提供更丰富的鱼种,为周边村民社区提供经济收入,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
2024年,《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出台,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为明确
的路线图和机制保障。
截至2024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5.1亿千瓦、光伏装机约8.4亿千瓦,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2024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产销规模正式跨入年度“千万辆级”时代;同年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51.1%,首次实现月度突破50%并超过燃油车。
上汽大众为在生产领域率先实现碳中和,探索出了节能降碳的“ToolBox”技术。上汽大众运用ToolBox,在生产区域进行技术优化,在职能部门进行管理优化,降低能源费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截至2024年10月份,能源费用节约1.8亿元,全年预计碳减排约12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碳减排成果。
一系列文件、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都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的显著成效。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上海夏至良时咨询管理公司高级研究员、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绿色低碳转型将加速传统行业的改造升级,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随着绿色低碳产业的兴起,将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技术型和服务型岗位,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不过在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看来,“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目前还存在技术和资金限制等问题。”
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而目前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存在瓶颈;另一方面,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生态修复等,而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也是一个难题。
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未来绿色低碳转型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大对绿色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同时,还要加强区域间绿色低碳发展的协同合作,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经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