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蛎”久弥新探索海蛎产业特色振兴之路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潘涂社区海蛎产业“产销文娱”一体化发展,演绎出一段传统与现代交织、创新与传承共鸣的“蛎”久弥新传奇

“我们志在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让海蛎夜市成为文化新地标、旅游新窗口,形成‘白天赏景,夜晚品蛎’的独特旅游体验,以文化为翼,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为舟,带动产业繁荣。”


□ 谢代文

晨曦微露,大量潘涂海蛎便奔赴当地农贸市场和餐厅。在厦门第八市场,一位资深养殖户摊位前人潮涌动,顾客络绎不绝。摊主热情地介绍:“潘涂海蛎肉质鲜嫩多汁、味道鲜美醇厚,老厦门人对它情有独钟,每天都有不少顾客专程前来选购。”餐厅大厨也对其青睐有加,常以潘涂海蛎烹制“海蛎煎蛋”“海蛎豆腐汤”等招牌佳肴,吸引食客纷至沓来。

据估算,潘涂海蛎在厦门本地市场占有率高达70%,年需求量约8000吨,且呈逐年攀升之势。

“电商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全国市场的大门。”潘涂社区宣传委员林振桓欣喜地说,互联网时代浪潮下,线上销售让潘涂海蛎畅销全国,凭借优良品质与精美包装在电商平台收获好评如潮。当前,电商销售额已占总销售额的30%,产品覆盖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今年,我到地方考察,看到大家生活多姿多彩。天水花牛苹果又大又红,东山澳角村渔获满舱。”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满溢着对地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殷切关怀与高度赞誉,如春风化雨,激励着广大民众在特色产业的康庄大道上笃定前行,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在这波澜壮阔的产业发展浪潮中,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潘涂社区的海蛎产业凭借独树一帜的“产销文娱”一体化发展模式,熠熠生辉,成为海洋经济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留下坚实且耀眼的足迹,演绎着一段传统与现代交织、创新与传承共鸣的“蛎”久弥新传奇。

古邑蛎韵:传统根基深植产业之源

潘涂社区的海蛎养殖史源远流长,先辈的智慧与汗水镶嵌在历史长河中。“潘涂海蛎养殖,那可是世代传承的生计,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应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老话。”年逾花甲的厦门市潘涂海蛎产业有限公司秘书长林合社话语间满是感慨。

自宋代建村起,海蛎便成为潘涂人生活的重要依托。明代时,当地海蛎养殖业已具规模,先辈们广拓海地,滩涂养殖一片繁荣,养殖技艺代代延续。近代,潘涂海蛎虽历经海洋环境变化、政策调整等诸多风雨,潘涂人却凭借丰富经验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守护海蛎产业发展火种,使之生生不息。

从早期的滩涂投石养殖起步,逐步进阶为潮间带棚架式、湾内寝式、浅海延绳式养殖,潘涂的海蛎养殖方式迭代升级,持续引领福建省海蛎养殖业风尚。在2006年厦门海域退养政策的冲击下,潘涂人带着精湛技术与资金,奔赴福建沿海其他地区,乃至广东、广西、山东等地开疆拓土。

截至2024年,潘涂人在全国沿海的养殖户已超12户,养殖面积达6.3万亩,年产量约45.4万吨,产值约4.5亿元,带动就业人口逾2万,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科技新潮:创新引擎驱动蛎业变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深谙此道,与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紧密合作,成功引种培育‘黄金三倍体’海蛎。”厦门市潘涂海蛎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俊杰介绍,现代科技仿若一股清泉,为潘涂海蛎产业注入生机活力。

“黄金三倍体”海蛎的横空出世,堪称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不仅产量飙升约30%,单个最大可达650克,品质更是迈上新台阶,市场价格也随之提升约20%。从海蛎苗种孕育到成品推向市场,公司构建起严苛的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一颗潘涂海蛎都安全可口,成为消费者舌尖上的信赖之选。

潘涂社区创新经营模式,适时成立专业公司与合作社,推动产业从零散经营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型。“这一创新模式,恰似众人划桨开大船,实现资源的深度整合与优化配置。”厦门市同安区美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颜允候说。

公司依循不同海域特质统一规划养殖版图,科学布局养殖品种与规模,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同时,积极与众多农贸市场、超市、餐厅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海蛎产品铺就畅通无阻的销售渠道。

当下的潘涂,已与50余家农贸市场、30家超市、200余家餐厅携手合作,电商平台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且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产业发展活力奔涌。

产业聚变:集聚优势重塑蛎业格局

步入潘涂海蛎集散中心,加工车间内工人熟练操作设备,海蛎清洗、分拣、去壳等工序行云流水,加工成品经冷链快速运往全国各地。

“2019年建成的这个集散中心,是产业核心枢纽,集清洗、加工、批发等功能于一体。每日海量海蛎在此汇聚流转,推动资源高效整合与流通。”潘涂社区居委会书记纪加辉介绍说。

以此为依托,社区精心打造“海蛎一条街”,借海蛎夜市、美食节等活动,深度融合海蛎产业与文旅产业。在夜市中,游客既能大快朵颐品尝地道的海蛎煎、海蛎汤、海蛎饼等美食,欣赏别具风情的民俗表演,又能参与剥壳比赛、烹饪教学等趣味互动活动,沉浸式体验海蛎文化魅力。每逢美食节,能吸引数万游客蜂拥而至,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激增30%,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潘涂还积极筹备海蛎文化馆和博物馆,全方位展现海蛎养殖的历史演变、技艺传承脉络,收藏相关文物资料,为产业研究筑牢根基。“我们志在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让海蛎夜市成为文化新地标、旅游新窗口,形成‘白天赏景,夜晚品蛎’的独特旅游体验,以文化为翼,推动旅游发展,以旅游为舟,带动产业繁荣。”潘涂社区党委副书记林育林满怀憧憬地说。

市场突围:多元拓展拓宽蛎业天地

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潘涂海蛎产业亦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林育林满怀壮志地表示:“要让潘涂海蛎成为国际市场的耀眼明星。”社区对标国际标准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质量认证与品牌推广力度,积极与国外经销商洽谈合作。在一次国际展览会上,潘涂海蛎凭借出众口感与卓越品质吸引了众多国外采购商关注,已与55个国家和地区经销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出口前景一片光明,未来出口量有望逐年稳步增长。

协同共兴:产业价值赋能社区新篇

海蛎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潘涂社区的经济繁荣,为居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途径。“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愿景正在逐步实现。”颜允候欣慰地说,海蛎产业已成为潘涂社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养殖户林满意在多地经营渔排,年产值接近3000万元。海蛎产业的兴旺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社区约80%的常住人口参与其中,为350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社区就业压力,许多中老年居民凭借加工海蛎的手艺获得了稳定收入。据统计,该产业带动社区年增收1500万元,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0%,成为社区稳定发展的坚实支撑。

“海蛎文化是社区的灵魂,产业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林育林说,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海蛎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成为凝聚居民情感的精神纽带。居民在参与文化活动中,增进了交流与合作,社区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我们会沿着这条特色路继续前行,不断创新进取。”颜允候说,计划中的海蛎文化长廊、博物馆等有望在2026年建成,未来潘涂海蛎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优质品种;深耕产业融合,打造影响力更强的文旅品牌;积极拓展市场,迈向更广阔天地。

潘涂海蛎产业发展之路,是传统与现代融合、创新与传承兼具的生动实践,是地方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范例。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潘涂社区将继续砥砺前行,持续书写乡村振兴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的壮丽篇章。

2025-01-26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潘涂社区海蛎产业“产销文娱”一体化发展,演绎出一段传统与现代交织、创新与传承共鸣的“蛎”久弥新传奇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0189.htm 1 “蛎”久弥新探索海蛎产业特色振兴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