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荆文娜
医疗保障制度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大学生参加基本医保,是全民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2023年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大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通知》后,为了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障工作,加快补齐参保短板,切实提高医疗保障供给水平和保障质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质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扩大高校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巩固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水平、加强高校学生多元医疗保障、做好高校学生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积极举措。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医保待遇处于何种水平?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质量还存在哪些短板?针对近年来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如何做好毕业后和就业前这个阶段的医疗保障衔接?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提升高校学生医保参保率具备条件
2024年底,各大高校的网站上陆续推出了2025年度大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的通知。
“你好!我校2025年度大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从2024年11月27日开始,至2024年12月15日结束。参保人员按照年度缴费,享受2025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城乡居民医保待遇。”
“本年度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人均410元(含10元长护险),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为人均680元(含10元长护险财政补助)。”
“长春市参保学生在校发生的意外伤害,其门诊医疗费用需在医院现金垫付,治疗结束后,可携带相关材料,到长春医保经办窗口申请手工报销,100元(不含)~5000元(含)部分报销80%。”
…………
在上海市、开封市、长春市等地的相关网站上,针对高校学生缴纳2025年医保费用的起止时间、缴纳金额、保障待遇及学生缴纳医保时常遇到的一些共性问题,《通知》上均给予了详细解答。
记者了解到,我国基本医保分为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两大类,绝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医保属于后者,是以住院为主、兼顾门诊统筹和门诊慢特病的医疗保险,旨在提高大学生医疗保障水平,减轻经济负担。高校学生通过校方来购买的医保,由在读高校对接当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办理参保手续,大学生个人只需配合学校做好信息采集、保费缴纳等工作。
尽管如此,并不是每个高校的学生都有意愿通过学校参保。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学生参保率也参差不齐。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当地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保率达到100%,但有的学校参保率仅为34%,多半学校的参保率处于60%~70%之间。
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参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多表现在学生对医保政策了解不足以及觉得参保费用较高且报销不便等方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居民医保仍然遵循自愿参保原则,大学生群体普遍健康状况较好,就医频率较低,且医疗需求以门诊为主,而居民医疗保障以住院为主,存在制度供给与需求错配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顾雪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户籍仍在生源地,那么在户籍地参保的性价比可能就不如一些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商业保险了。”
“大学生参加医保以在高校参保和在户籍地参保为主,既存在不参保的现象,也存在在学校和户籍地重复参保的现象。”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副院长韩优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一些高校学生参保难的症结所在。
此次《通知》提出,到“十四五”末高校学生基本医保实际参保率有明显提升。韩优莉认为,这就需要一方面要实现尽快补齐短板的目标,使未参保的大学生参保,并能够享受医保待遇;另一方面要提高参保的效率,避免重复参保。同时,她也强调,“要想实现短时间内提升参保率也是具备条件的”。首先,高校学生与城乡居民相比更易组织参保,组织参保效率较高;其次,高校学生对医保政策的理解能力强,如果做好政策宣传,易被接受;再次,此次《通知》由7个部门共同发布,多部门协同也有助于实现参保率提升的目标。
提高高校学生医保质量需补齐短板
每年的开学季,网络上针对高校学生医保参保及报销等相关帖子的点击量都会走高。“在家乡交医保还是在学校交医保?”“可以不交吗?”“去什么医院买什么药报销比例最大?”……
尽管学生们普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有信心,但国家医保局的一组数据有力证明了参保的必要性。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列举了一组来自国家医保平台的统计数据:20岁~29岁的年轻人住院率为7%,次均费用为7253元,最高费用则是205万元。如果没有参加医保的话,这些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正因如此,我国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质量的决心坚定不移。事实上,2023年,国家医保局、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医疗保障部门要在2023年6月底前,主动深入高校和大学生群体,集中开展政策宣讲,提高政策知晓率,做好大学生参保服务工作。
“如果说2023年的通知是更加注重有效扩面的话,那么此次《通知》则更加强调医疗保障质量的提升。不仅关注覆盖面的扩大,而且还针对大学生参保中存在的问题细化了解决的机制和措施,也是我国基本医保制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体现。”韩优莉表示,《通知》的发布,体现了保障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念。
顾雪非认为,此次《通知》在强调提高医疗保障质量的同时,主要特点体现在“衔接”上。他具体解释说,高校学生的活动轨迹一年内可能涉及学校、家庭、实习地、工作地,因此参保和待遇的衔接就显得比较重要。比如,在高三阶段参加的是家庭所在地的居民医保,当年9月份入校后就医地变为高校所在地、参保地和就医地分离。在毕业的年份,就业后还需参加职工医保,涉及医保制度的转换和待遇衔接问题。
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关博看来,提高高校学生参保率可从多方面发力。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具体分析,从就医需求结构来看,高校学生大病住院医疗相对较少,门诊医疗占比高。《通知》规定:“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巩固提高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门诊保障水平”,有利于推动医保待遇结构与高校学生的就医需求结构相适应,提升政策内医保减负效果。
从就医地选择来看,高校学生更多就近就医,特别是校内卫生机构就医普遍。《通知》提出“高校加强内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管理”,并“应将自愿申请且符合条件的高校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有助于就近满足高校学生的就医需要。同时,由于寒暑假返乡和实习期间外出,高校学生异地就医情况较一般居民参保人员更加普遍。《通知》要求“做好高校学生异地就医备案管理”,确保学生发生的异地就医费用可以直接结算,进一步确保了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的全周期覆盖。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医保待遇水平,《通知》明确在完善基本医保政策的同时,注重从‘两头’发力,通过加强多元医疗保障提升大学生群体健康保障水平。”关博表示,要完善高校学生医疗救助政策。《通知》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各类困难学生,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按照困难身份认定地资助标准予以全额或定额资助,实现参保资助政策向高校学生就读地延伸。同时,强化高额医疗支出的兜底保障,支持社会力量精准帮扶,协同做好重大疾病风险保障。
适应变化还需做好医疗保障衔接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形式多元,各类新就业形态、就业方式成为不少毕业生的选择,“慢就业”也成为青年人的一个新的状态。
面对青年人就业市场出现的新变化,《通知》提出,进一步做好医保待遇衔接。“这更加适应高校学生就业方式的转换。”关博表示,《通知》在明确加强高校学生毕业当年的基本医保参保动员,做好接续参保和关系顺畅转移的同时,对于未与用人单位形成稳定就业关系的高校毕业生,动员继续参加居民医保,落实基本医疗保障权益。“针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还需简化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手续,保持参保的连续性。”韩优莉补充道。顾雪非则强调,毕业后和就业前的医疗保障衔接要点在于连续参保的鼓励政策,例如在连续参加居民医保的情况下,就业后参加职工医保可不设待遇等待期。
受访专家普遍表示,提高高校学生医疗保障质量,还应发挥好商业保险的补充保障作用。
韩优莉表示,商业保险可以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保险产品的设计更加灵活,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针对高校学生疾病风险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的医保需求。
“目前有些地方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商业险性价比较高,可继续加强意外医疗、普通门诊、重大疾病等保障内容。”顾雪非建议。
关博表示,针对高校学生的多元化保障需求,可进行商业健康保险的定制化开发。《通知》充分吸收各地在商业补充保障方面的创新举措,鼓励在学平险设计中,合理增加意外医疗、住院医疗、重疾保障内容,进一步丰富多元化、多层次保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