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新凯
□ 本报记者 兰云
河北省威县地处黑龙港流域,辖12镇4乡522个行政村,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经济落后,2014年1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县。10年来,威县对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进行改革,行政审批、资产收益扶贫等30项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18年9月提前脱贫摘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因此被誉为“威县速度”。
近年来,威县县委、县政府强有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发展“5个10万”多元化富民产业,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农村活力增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从2014年到2023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47元增长到了14175元;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多数空白到全面覆盖5万元以上,特别是2023年,超过10万元的村庄比例达到了88.12%。2023年,威县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产业多元成群众增收新引擎
威县曾经长期以棉花种植为主,年均植棉面积超过80万亩,被誉为“冀南棉海”。然而,由于该产业附加值较低,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如何促进群众增收、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成了县委、县政府的必答题。
只有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才能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威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全域覆盖、长远规划,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通过壮大多元化富民产业,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成功打造出“5个10万”(10万亩梨、10万亩葡萄、10万亩饲草、10万亩蔬菜以及10万头奶牛)特色主导产业,先后荣获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
“5个10万”产业已经成为威县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尤为突出的是,威县利用改造的沙荒地打造10万亩威梨高标准生产基地,拓展梨产业链,已建成200余个标准化梨园,打造“威梨”品牌,开发梨醋、梨膏、梨酒等系列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县梨果年产量达到17万吨,总产值20亿元,辐射带动14个乡镇226个行政村的8万余名低收入群众,年人均增收达到8000元。
威县积极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机遇,扩大京津地区“后厨房”规模,引进了全国十大团餐企业之一,由此带动了10万亩瓜菜的种植。
兴产业,促就业,增收入。一方面,村民可以在标准化梨园、奶牛牧场、乳业工厂、净菜工厂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以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就地务工就业挣工资。另一方面,村民可以在村里的“共富工坊”(以手工加工业为主的微工厂)、乡镇中小企业孵化园、县城工业开发区,就地创业就业和从事商贸流通服务业等,就业增收渠道得以拓宽。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威县加快培育电商人才,搭建电商平台等新业态,成功引进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6家全国性电商企业入驻,并建立了两个电商服务中心。目前,该县的电商企业数量已超过150家,网店数量达到12000个,被评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灵活经营促村集体经济提升
威县依托“5个10万”特色产业,按照“国企融资建厂、涉农资金入股、企业租赁经营、脱贫群众分红、集体经济受益”思路,探索构建资产收益帮扶模式。
以君乐宝乳业项目为例,由农投公司整合涉农资金形成集体股份,采取特许经营权模式,建设第三牧场和乳品深加工项目,通过公司承包经营撬动投资近70亿元。目前,已建成7个万头奶牛牧场、7个千头奶牛牧场和1座乳品加工厂,建成亚洲最大万头牧场群,成为环京津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奶业全链条年产值达到47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万元实现全覆盖,超10万元占比88.12%。
探索金鸡、金牛、白羽、威梨、根力多“5大股权收益模式”。将上级专项衔接资金,整合并折股量化给村集体和脱贫户,通过合作社统一入股至农投公司。农投公司与政策性银行及龙头企业合作,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标准厂房等设施,再以保底收益方式出租给龙头企业。农投公司则将租金用于入股分红以及偿还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小田变大田”不仅使现代化大农业充满活力,也是威县探索的解锁集体经济组织规模经营、促进集体和村民两个增收的“钥匙工程”。该县以“集体经济组织规模经营”为抓手,以农民自愿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社会化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机械化科学联种。目前,全县16个乡镇的373个村庄已流转土地超过2.6万亩,土地规模流转后,经“去垄平沟”使耕地面积增加了2%~4%。规模经营后,亩均增收150元~250元,有效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提升。
2024年,威县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既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建设用地,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目前,全县有1738亩的186个地块纳入入市储备库。
民生实事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出威县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农村新活力。威县承办的河北省梨电商大会、梨园踏青、花间马拉松、果王争霸赛等系列丰富的农文旅融合活
动,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促进了当地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威梨小镇、葡萄小镇、乳业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成了展示威县农业发展成就和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
近两年,威县以深入实施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着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普及率、公共服务普惠性,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城乡间要素流动瓶颈等问题,近年来,威县系统集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交、环卫、物流等八个一体化,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同时,威县着力构建医疗、教育、文化、养老、商贸、充换电、社会治理等“七个共同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在医疗领域,威县通过整合县医院、中医院及16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成功组建了两大县域医共体;教育方面,通过改革,筹建了19个教育集团,覆盖了126所农村学校,有效推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养老领域,在各乡镇建设了养老机构,目前威县的养老机构总数、床位数和入住率在河北省均为前列,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加快实施“15分钟充电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作出系统部署,威县将围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四大核心方向集聚发力,全力推动优势富农产业茁壮成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