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值寒冬,水网工程建设却依然热潮澎湃,铺遍中华大地的这张惠民水网正越结越牢。特别是国债资金,不仅如雪中送炭一般填补了许多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如催化剂一般,激发了工程建设的创新活力与精细管理潜能,为项目的高质量落成奠定了坚实基石。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多个水利工程现场,实地探访国家水网的“纲举目张”。
国债资金解工程“燃眉之急”
雨落烟波浩淼,风起轻波低唱。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区西南郊,有这样一座风光旖旎的人工湖,它就是白龟山水库。
坐落于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沙河干流上的白龟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拦河蓄水而成,是一座以防洪为主,集防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为一体的大(Ⅱ)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60多年来,水库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超期服役的它也逐渐显出了“疲态”。
在白龟山水库的标本陈列室里,记者看到了白蚁蚁王蚁后、白蚁巢穴及蚁道等标本。“2000年,一场暴雨后,大坝背水坡出现了一个面积约5平米、深约1.5~2米的坍塌坑,我们才发现,蚁害已经很严重了。”河南省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局总工程师张志军说。
此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变得具象化了。
张志军举着一个瓶子告诉记者,这里面泡的是一个蚁巢生活“一王七后”的罕见经典标本。白蚁的繁殖能力极强,适宜条件下,一对蚁王蚁后可以存活50年,一生可以产卵5亿个,平均每3秒钟就可以产一个卵。
然而,白蚁危害只是问题之一。白龟山水库运行中心主任、建管局局长赵东城告诉记者,2021年11月,河南省水利厅对白龟山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报告进行了审定,综合评价为“三类坝”,主要问题有:大坝防浪墙顶超高、坝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大坝渗透稳定性不满足规范要求;水库渗漏量较大;白蚁危害严重;泄洪闸闸室混凝土强度、配筋、上游铺盖厚度等不满足规范
要求;启闭设施老化;安全监测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
“水库下游有平顶山、漯河、周口等重要城市,有京广高铁、石武高铁,有平舞、焦枝、京广铁路和京港澳、宁洛、兰南高速公路及107、311国道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漯河以下的豫皖平原更是国家重要粮棉主产区。因此,水库直接关系着下游两省1300万人口和1400万亩耕地及众多工矿企业的安危。”赵东城说。
被列为“三类坝”后,水库只能降低水位运行,兴利效益大大降低。若遇上大洪水,后果不堪设想,必须尽快进行除险加固。然而,巨额的资金需求让人犯了难。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国债的东风扑面而来。2023年10月,国家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国家发展改革委则迅速下达了项目清单。
2024年1月5日,河南省财政厅对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下达增发国债补助资金4.71亿元。6月13日,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给予批复,投资资金99344.82万元,总工期28个月。6月16日,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准备工程开工。9月
9日,河南省水利厅对初步设计批复建设资金97480万元。
此时,主体工程建设已刻不容缓,于是主体工程立刻上马开工建设。站在大坝上可以看到,工地一派繁忙景象。赵东城告诉记者,从10月主体工程开工以来,他们调用了近300台设备,马不停蹄、加班加点赶工期。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工程已经过半。明年汛前泄洪闸基本具备洪水过流条件。
平顶山市是国家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白龟山水库则是水网中的一个重要的“结”,也是平顶山市中心城区水网架构“一心、三脉、四区、十八溪”的重要“一心”。白龟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后,平顶山中心城区水网建设通过四水统筹、五路循环,实现山、水、城融合发展,可达到“四面绿水一面川,半城青山半城湖”的美好愿景。
面对着风光旖旎的白龟山水库以及水库周边的林立高楼,赵东城的心里很踏实:“这次加固后,再遇到‘75·8’那样的大洪水我们也不担心了。自己干过的工程自己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