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风采 李 萍
福建龙岩,一座历经血与火淬炼的红色之城。
战火纷飞的年代,土地革命与粮食管理同根同生,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在闽西苏区,一手紧握枪杆子,一手狠抓粮袋子,历经磨难,打破困局,连续创造了最早的粮食部、最早的粮食调剂局、最早的粮食合作社、最早的粮食法律、最早最完备的粮政体系、最大的后勤保障基地等六个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红色粮政摇篮”。
粮食部、粮食调剂局、粮食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粮食管理实践,解决了“谷贱伤农”问题,这一经验做法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采纳,上升为国家意志,推广至整个中央苏区及其他苏区,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的军需民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是现实的源头。”红色粮政的历史经验和制度建设为后来的粮食管理提供了重要借鉴,不仅在土地革命和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红军的粮食供应和革命战争的胜利,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确保了全国的粮食安全和供应稳定。而今天的闽西,借由“红色粮政摇篮”这一重要历史的宝贵经验,开创出现代粮食管理的一系列制度理念和经验方法,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打开红色相册
红色粮政从这里走来
早在土地革命之初,闽西民众饱受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国民党经济封锁之苦,加之闽西平地只占陆地面积的5.17%,粮食生产优势先天不足,非劳动人口激增,工农业产品出现严重的“剪刀差”,民生极端困苦。
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要取得土地革命的成功,必须解决粮食困局。1929年3月20日,毛泽东在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在赣南、闽西20余县范围内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擘画了创建中央苏区的宏伟蓝图。同年10月,毛泽东在与贫农雷选如交流后,与邓子恢等研究“谷贱伤农”的严重问题,形成了创办“粮食调剂局”解决“剪刀差”的对策,以此来保障贫苦农民的利益。
1930年3月25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政府组织法案》明确规定了闽西、县、区三级苏维埃政府及其粮食部门的组成——闽西设粮食部,县设粮食部(或粮食科,5人),区设粮食科(或粮食委员3人),乡设粮食委员(1人),并在大会上颁布了最早的粮食法律《合作社条例》。为了调剂米价低落,同年7月,闽西建立了中央苏区范围内的第一个粮食公营企业龙岩县粮食调剂局,在米粮缺少地组织办米合作社,同时,在才溪设立区粮食合作社,后在1933年改名为粮食合作社。
粮食调剂局通过购、销、调、存业务,打击了奸商,平抑了粮价,有计划地组织粮食出口以换回盐、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改善了军民生活,有力地支持着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长汀召开,成立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重新回归政府一级成员单位系列,这也是中央苏区成立的第一个省级粮食管理部门。
为了加强粮食管理,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文件。苏维埃地方政府在省县两级设立了粮食部,区设立粮食科,乡设粮食委员,整个苏区政府间的粮食组织体系基本形成,时任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的邓子恢成为最早最完备粮政体系的创建人。
同时,中央苏区推广闽西先进的种植技术,解决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问题。苏区党和政府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多种早谷、少种糯米,发布消灭“禾虫”的指导办法,利用石灰等简便易得的材料,积极推广病虫害防治经验。
多措并举下,闽西粮食管理成效显著,创造了红色粮政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促进了苏区经济的繁荣,成为中央苏区最大的后勤保障基地,汀州被誉为“红色小上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恽代英在《闽西苏维埃的过去和将来》一文中,称赞闽西苏维埃区域成为“夜不闭户,行不裹粮”的天下,成了独树一帜的“另一个世界”。
1934年4月,中央人民委员会和粮食部发出了开展节省运动的指示信,号召节约谷子支援红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闽西苏区支援红军收集的粮食就有12万担之多。
闽西党组织和红色政权发挥群众智慧,大胆探索,开创了红色粮政的新篇章;从“办米合作社”“贩卖合作社”至“粮食合作社”,闽西开创了整个中央苏区乃至全国苏区粮食合作社运动的先河。该运行模式和经验制度,在1933年上升为国家意志,并逐渐在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得到推广。中央苏区借鉴从闽西苏区诞生的三大粮食工作组织机构,加强粮食生产,拓展粮食收集渠道,发行革命战争和建设公债,开展节省谷子和借谷运动等,从而保证了根据地军民对粮食的基本需求,支援了反“围剿”战争。
奏响时代强音
红色粮政激活高质量发展密码
一个个写在中国红色粮政史上闪亮的“第一”,扎根在了闽西的红土地,融进了闽西儿女的血脉里,他们传承着红色基因,承载着红色粮政的经验探索和实践,全力推动着闽西革命老区的现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龙岩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扛牢使命,落实党政同责,一代接着一代干,如今,一张粮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画卷在闽西大地全面铺开。
——当前,龙岩市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2.43万亩,总产量83.74万吨,平均亩产435.15公斤。截至2023年,龙岩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同步”增长,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增量均排名全省第一。
——2024年,落实粮食储备18.44万吨,超额4000吨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落实社会责任储备规模2700吨,超过全市社会责任储备应储规模2661.06吨的1.46%,并争取中储粮福建分公司在新罗布局新建中央储备粮库,补齐龙岩市无中央储备粮库的短板;完成省、市、县三级储备粮订单收购任务51468吨,向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资金1235.23万元。
——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2023年龙岩市耕地保有量172.21万亩,超出省耕地保有量任务1.35万亩;实际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58.04万亩,超出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1.86万亩;截至2023年,龙岩市连续24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耕地保障。
——建成全市粮库信息化“一张网”,实现与省平台和市本级及7个县(市、区)数据互联互通、实时传输,形成完备有效的全市粮食储备信息化“一张网”;并在全省粮食购销领域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基础上再升级,以双预防机制数字化平台为底座,搭载实时监测、预警监测、应急处置等子系统,建设智慧安全生产运用体系,嵌入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一人一仓,仓内温控、湿度数字可视化,对粮食的出入库、库存、质量等信息进行数智化管理。
——2024年,龙岩市国有粮食应急加工生产线项目正式投产,是福建省地市级首条正式投产的国有粮食应急加工生产线,有效补齐龙岩市粮食应急加工能力短板。
龙岩市委、市政府把做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作为“国之大者”,主要领导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协调推动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健全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工作机制,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纳入常委会及政府领导班子年度重点工作职责清单,列入党政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并不断探索新经验和方法,建立由村集体、农户、专业合作社三方参与的“供销农场”粮食生产全托管新模式,在降本增效的基础上实现“种粮有效益、农户有收益、村财有增收”。
此外,龙岩市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强化粮食生产科技支撑,大力推动粮食加工产业发展,涌现出“嘉丰”“喜浪”“都瑞康”“福满农”等地方粮食名牌产品,“供销农场”水稻生产全托管服务模式有关经验做法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全国推广。
岁月更替,初心不改。闽西百年粮食改革发展史不但是一部心系人民的历史,更是一部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历史。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红色粮政折射着发展蝶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闽西人民伟大的粮政发展实践,也是激活老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的密码。
“共和国红色粮政摇篮”展览馆
打造粮政教育“红色引擎”
历史的脚步,走过近百年岁月,回音仍是强劲。如何展示闽西苏区红色粮政的光辉历史?如何让这些宝贵的精神和经验得以传承?如何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红色粮政历史资源?龙岩市永定区高陂镇“共和国红色粮政摇篮”展览馆就这样应运而生。
浓缩了粮食发展史的展览馆占地150平方米、馆藏136件红色粮政文物。展览馆分为内外交困图破局、红色粮政开新篇、保障供给显成效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集中展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来红色粮政发展的光辉历程。
“龙岩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调研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36’粮食工作部署,赓续红色血脉,倾力打造‘共和国红色粮政摇篮’这一龙岩粮食文化宣传品牌,让更多人了解闽西苏区粮食文化及其历史贡献。该项目也得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大力支持。”龙岩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魏富明说。
走进展览馆,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照片墙上展示着建党初期以来的粮食发展过程,以及现代人鲜少见过的各种粮食种植、收割、检测、储藏的农具,全面展示着新中国粮食政策变迁中粮政文化的脉络肌理。“共和国红色粮政摇篮”展览馆成了龙岩这块红色热土上的文化新亮点,是讲好共和国红色粮政故事的重要载体,对传承红色粮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龙岩用‘共和国红色粮政摇篮’展览馆为载体承前人之志,启后世之风。下一步,龙岩市将不断挖掘其丰富内涵,充分发挥展览馆政治轮训、教育培训等功能作用,努力把展览馆打造成全国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粮食安全教育的重要基地。”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原主任苏俊才说。
“奋发昂扬,永远是这块红色热土的前进姿态。”龙岩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明生说,闽西粮食事业改革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接下去将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开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