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关注

紧盯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推进“三交”、民生、产业、智力、经贸、生态“六个援藏”

山东援藏:三十年携手同行,山海情越走越深

2024年10月12日,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高原现代农业研究院成立。图为揭牌仪式现场。(山东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供图)

山东援藏潍坊工作组推动受援地南木林县110所学校、幼儿园全部建成“孔子学堂”,实现全覆盖,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以文化精神引领全县师生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图为南木林县潍坊小学通过经典诵读课推动“孔子学堂”传统文化教育。             (山东援藏潍坊工作组供图)

□ 本报记者 尹明波

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作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大决策。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山东省先后担负起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及其下辖的桑珠孜区、白朗县、昂仁县、聂拉木县、南木林县5个地区的重任。

30年来,山东先后选派10批、共657名干部人才进藏开展工作,累计投入援藏财政资金61.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608个,全力推动日喀则市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打造了白朗蔬菜、齐鲁教育、鲁藏百村幸福家园、雅江北岸生态林等一批典型。

30年来,一批又一批山东援藏人以孔繁森为榜样,扎根雪域高原接续奋斗,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和“老西藏精神”,聚心聚力“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全力以赴“三交”、民生、产业、智力、经贸、生态“六个援藏”,兢兢业业、久久为功,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使命与担当,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泰山连珠峰,黄河牵雅江,海滨映高原,鲁藏30年携手同行,山海情越走越深。

“三交”援藏:鲁藏情谊深似大海

2024年12月5日,山东潍坊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情况。截至目前,全市共选派8批58名干部人才和7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南木林县工作,实施109项200余个援藏项目,开展经贸等系统交流活动10余个,300余名青少年、基层干部到内地参观学习考察,150余名内地干部人才、企业家赴受援地交流学习。南木林县雅江北岸4万亩生态示范区项目,成为西藏战略和生态建设典范工程;湘巴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成为见证汉藏团结的新地标建筑。

为庆祝山东淄博市对口支援昂仁县30周年,2024年9月25日至10月5日,淄博市援藏工作组通过招商推介会、文艺晚会、图片展、藏戏演出和特产展销等“五个一”活动集中展示援藏工作成果,有力促进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

30年来,山东援藏以交往、交流、交融“三交”为桥梁,精心策划了“鲁藏一家亲”等一系列项目与活动,织起鲁藏两地人民心连心的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组织鲁藏两地干部群众30余万人次,开展考察、学习、参观等双向交流活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广泛开展结对帮扶,组织乡镇、村、学校、医院等结对共建,推动援受双方200多家单位结成对子,形成多层次帮扶体系。

立足拓展“三交”广度,山东援藏积极探索新载体、新途径、新方式,广泛开展文化、经贸、人员往来活动,不断深化鲁藏人民情谊。目前,山东已在日喀则市成立孔子学堂65所,开展孔繁森精神等红色文化上高原活动,打造山东首家西藏文化体验馆,开设《东西有约》电视专栏,积极组织藏戏巡演、文艺汇演等活动,搭建起“好客山东”与“吉祥日喀则”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在山东援建的齐鲁高级中学,“三交”活动多彩多姿。为了让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学校开设了齐鲁大讲堂,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二十讲,内容涵盖文学、历史、艺术、心理法治和卫生等方面。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2024年7月7日,齐鲁高级中学承办了日喀则市第一届“鲁藏同心杯”中学生足球邀请赛,促进鲁藏两地师生交流交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藏汉两地青少年全面成长,2024~2025年寒假学校将选拔30名优秀学生赴山东开展“鲁藏之约山海携手”研学活动。

山东济南市援藏架起“泉朗”桥梁,推动“三交”援藏。按照“支部共建、干部共育、人才共享”原则,济南安排白朗县9个结对共建对接活动小组分赴济南市6个市直机关、11个乡镇(街道)、15个社区(村)、5个“两新”企业积极开展各层级、各领域结对共建活动,并依托济南市委党校搭建了优质课程长期免费共享线上平台,协调济南西藏中学开设“白朗班”,58名优秀学生顺利赴济南接受教育,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各援藏省份前列。

山东援藏始终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的理念,多措并举促进两地交往交流交融,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加了新元素、注入了新动力。

民生援藏: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截至2024年10月底,淄博市第十批援藏总投资1.1亿元的16个基建类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跑出了援藏项目建设“山东速度”。

潍坊市援藏投资640万元,新建桥涵11座,有效破解了偏远地区群众出行不便难题,让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民生”二字,30年来山东援藏贯穿始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援藏坚持民生为本,用心用情用力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为受援地同全国人民一道向中国式现代化迈进打下坚实基础。

从2022年开始,山东援藏捐赠的新能源公交车陆续出现在日喀则市街头。如今,第十批山东援藏团队投资2250万元为日喀则市便民交通项目捐赠的25辆中通新能源公交车,已经全部投入2号和8号公交主干线路,为日喀则市公交事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山东援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着力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

——建设“鲁藏百村幸福家园”,助力脱贫攻坚,投入资金9.7亿元,帮助受援5县区实现脱贫摘帽,推动5.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整治村居170多个,惠及群众9300余户3.5万余名。

——开展“齐鲁教育”全链条帮扶,聚力打造以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齐鲁中学为代表的齐鲁教育品牌,山东援藏历史上单体投资最大的民生项目齐鲁高级中学于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启用、2023年被认定为西藏示范高中。

——组织“齐鲁医疗高原行”,累计选派350余名医疗人才实施长期帮扶,累计改进医疗流程480余个,打造“院包科”重点科室20余个,持续开展“鲁藏一家亲·共圆健康梦”活动,推动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小儿斜视3类疾病在受援5县区实现阶段性清零,小儿斜视救治填补西藏空白。

山东烟台市援藏投资2950万元实施“鲁藏百村幸福家园”示范工程、惠及群众5300余人,投资1630万元完善县乡镇村医疗设备、打造妇产及眼科两个重点专科,投资1260万元打造集成远程会议、实时报警预警、人员管理等功能的西藏首个县域数字化智慧校园互联示范点,切切实实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山东援藏干部把正确政绩观体现在为民服务上,落实“援藏资金向民生、基层倾斜”政策要求,援藏项目民生领域占96.7%,县及县以下占85.3%,实施教育、医疗、交通、村居改造等民心项目,让农牧民直接受益、广泛受益、长期受益。

产业援藏:致富之光越点越亮

2024年10月12日,鲁藏高原种子研究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高原现代农业研究院在白朗县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科创中心揭牌成立。两个研究院是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山东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建机构,依托日喀则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运行,旨在依托山东科技资源优势推动日喀则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烟台市援藏工作组注重统筹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形成产业援藏综合效能。一产建设施,投资820万元援建100个设施大棚,种植果蔬品种近20个,年增收20万元以上;二产拓链条,投资600万元完善神猴藏药医疗康复中心建设,促成鲁藏两地企业医药领域合作4项,藏医药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亿元;三产树品牌,筹集5000余万元实施318沿线文旅产业经济带系列项目,实现聂拉木A级景区“从无到有”的突破,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倍以上。

“中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已是西藏特别是日喀则市群众口口相传的一句佳话。白朗县大棚蔬菜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山东援藏的力量。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之后,从山东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于1996年种植成功。经过近30年的发展,白朗县成功建成自治区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高原有机蔬菜基地,成为西藏首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现有蔬菜种植面积达1.74万亩,蔬菜年产量约6.6万吨、产值约3亿元,种菜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16%。济南市援藏投入资金近4000万元,助力实现蔬菜生产依标准、质量可追溯、销售有保障的目标,全面提升白朗果蔬产业区域品牌影响力。

山东援藏着力打造“一县一品”品牌,加快培育县域富民产业。在昂仁县持续加大“桑桑酥油”加工和销售力度,年产量已近2万公斤;在南木林县持续发展“艾玛土豆”,目前种植面积4.8万亩、实现产值1.9亿元。由山东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组招引的西藏自治区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最终落户桑珠孜区江当现代生态产业园区,计划投资3.26亿元,建成后可提供209个就业岗位,预计年产值达到7.4亿元,具有显著的社会民生效应。不到一年时间,该项目已投入试生产,其间青岛市投入援藏资金近500万元,推动桑珠孜区青稞产业发展。

立足日喀则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山东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援藏,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点亮致富之光。正如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念东所说,西藏充分发挥支援省市和中央企业的人才、技术、管理、渠道等优势,结合受援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受援地特色产业,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智力援藏:打造“留得下”人才队伍

2024年11月9日,日喀则市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培训班在青岛市委党校正式开班。培训班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主线,采取专题授课、政策辅导、体验式教学、结构化研讨等形式,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讲授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经验做法,并前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青岛港口等地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

智力援藏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山东援藏树牢“传帮带”理念,将其融入每批党政干部、专业人才援藏工作,深化推进“实职化”使用、“组团化”帮扶、“柔性化”引进和受援地干部人才“精准化”培训,不断优化干部人才选派结构,每批援藏队伍以“一带多”形式培养当地骨干近2000名。

在不断优化干部人才选派结构的基础上,山东援藏充分发挥山东支援协作实习基地、专业技术和人才培训基地、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专家工作站“三地一站”作用,着力完善工作载体,多领域组织日喀则市干部人才到山东培训,累计5万余人参加。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本地干部人才快速成长。

潍坊市援藏按“独立开展手术”标准精心选配第五批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医疗队8名医护人员,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开展无痛分娩技术等首例手术10余台,带出麻醉、内科、外科团队4支。

2024年6月,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暨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进行了第二批高原骨关节病手术,3天时间27名患有严重骨关节病的藏胞接受了成功治疗,至此该项目共为72名藏族同胞圆了“大步走”的梦,青岛“辫子医生”的感人事迹也从日喀则传遍西藏。为了不受高原反应影响,手术时主刀医生都是一边吸氧一边进行手术,拖着长长的吸氧管,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辫子医生”。

山东援藏医疗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当地医护人员大大提升了职业素养。2023年8月,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被正式确定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成为西藏第三家二级甲等妇幼保健机构。

2023年高考,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取得了文科成绩全市第一、综合成绩全市第二的成绩,本科上线率91.65%;在2024年高考中,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重点本科率首次超70%,本科率首次超95%,均创历史新高,处于西藏领先水平。学生成绩的提升,得益于山东“组团式”教育援藏。1994年对口援藏工作开展以来,山东累计选派近700名援藏教师支教,坚持将不低于30%的援藏资金用于教育,陆续投资建设了日喀则市齐鲁幼儿园、齐鲁小学和齐鲁高级中学等学校,为日喀则教育输入了源头活水,推动当地教育实现了质的跃升。

农业科技、社会治理,同样是山东智力援藏的重点。农业科技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力引进培育高产优质作物、畜禽新品种以及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等。社会治理方面,致力于发展和培养当地干部人才,通过协调山东专家进藏授课、组织日喀则市干部群众到山东学习培训和挂职锻炼等,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能战斗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

经贸援藏:拓宽发展新路径

2024年10月1~5日,“礼遇珠峰”西藏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淄博万象汇举办,15家西藏企业携带藏红花、藏式文创等200余种特色产品集中亮相。

潍坊市推动由山东金宝集团投资的西藏藏鲁林卡文化有限公司、山东金宝集团驻西藏办事处在南木林县挂牌成立,先后完成5条旅游线路开发;创新搭建“藏品入鲁”平台,投资99万元建设西藏民族文化交流中心、西藏特色产品体验馆,为两地企业贸易往来、消费帮扶和合作搭建了新平台、新桥梁。

2024年6月24~30日,“山东企业西藏行”系列活动在拉萨、日喀则成功举办。来自山东的维尔康实业集团、利群集团等企业组成企业代表团来到日喀则,到亚东县生态产业园、珠峰农投集团帕里牦牛养殖基地、西藏年河乳业有限公司等考察交流,洽谈经贸合作项目。这场对接,两地企业签订8个战略合作协议,达成采购意向3500万元。

在坚持“组团招商”的同时,山东援藏深入开展“藏品入鲁”活动。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加大消费援藏力度,开展“云上臻品·珠峰好礼——西藏特色产品展销活动”,受援地特色农产品陆续走进山东、走上百姓餐桌。组织230余家企业参加藏博会、珠峰文旅节等活动,开展“一对一”上门精准招商,实际引资近14亿元;举办系列日喀则特色产品山东推介会,建设线上线下展销平台,推介40余家藏企200多种特色产品,实现销售超2亿元。

为进一步做好经贸援藏工作,烟台市援藏工作组先后举办“聂拉木—烟台”招商引资及文旅产业推介会、聂拉木跨境电商推介会和“藏品入鲁、藏品走全国、藏品出海”“好品山东进西藏”等活动,推出聂拉木旅游宣传片和重点线路,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截至目前,聂拉木县2024年已接待游客18.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88.6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83%、181.7%。

在2024年3月2日召开的2023年援藏工作总结表扬暨2024年援藏工作动员大会上,山东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提出,要采取更实举措推进经贸合作,积极开展“藏品入鲁”巡回展销,加快“藏品入鲁”线上销售平台建设,推动在部分省市直机关食堂增设消费帮扶专柜。

生态援藏:让荒原变身绿洲

烟台市援藏工作组投资建设了聂拉木县更新县城污水处理厂设施设备项目,新增日处理污水能力1500吨,可以满足整个县城污水处理需求,实现了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

自2002年设立“青岛林”建设奖励基金、启动首期“青岛林”建设以来,青岛市援藏累计投资近亿元,在受援地造林近2万亩,栽植苗木数十万株,最大程度减少沙尘天气、提高氧气含量、增加空气湿度。早在2014年,桑珠孜区就被评为全国生态建设和保护示范区建设单位。

潍坊市援藏接续发力,在南木林县累计投资2亿多元,打造集沙地、湿地、草地、树林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雅江北岸生态示范区”,完成造林4万亩,栽植苗木200万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水渠100公里。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让周边群众踏上了致富路,示范区周边5000余亩荒地变成良田,2万余亩耕地得到充分保护,土豆、青稞、油菜等主要作物产量大幅提升。如今,曾经的高原荒滩变身绿洲,一到夏季便绿意盎然,初步形成良好生态格局。

致力于做好绿色发展示范,山东援藏在桑珠孜区开展“光伏+生态”全新布局,铺展生态援藏时代新画卷。2024年7月初,桑珠孜区西藏华电日喀则桑珠孜曲美90兆瓦光伏项目正式开工,项目建成后年均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1.7亿千瓦时。这意味着,继中电建桑珠孜区50兆瓦光伏储能保供项目、水发集团50兆瓦光伏储能项目后,桑珠孜区又新添一座大型光伏储能项目。这些新能源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发挥受援地新能源资源禀赋优势,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形成生态保护修复、清洁能源发展、民生改善、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高效融合,助力日喀则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山东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于2022年7月进藏。两年多来,山东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党委坚持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累计实施项目100多个,打造了“鲁藏之约”“一县一品”等援藏品牌,年度援藏项目全部完成,在国家中期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次。“我们将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按照山东、西藏两省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援藏精神,紧盯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全力推进‘三交’、民生、产业、智力、经贸、生态‘六个援藏’,在推动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上继续展现山东担当、贡献山东力量。”山东省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耕表示。

站在援藏30周年的新起点,山东将持续深入实施对口支援行动,进一步推动与日喀则市的交流合作,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合力、携手奋斗,在这片热土上续写援藏新篇章。我们期待,鲁藏情谊更深厚,格桑花开更鲜艳!

2024-12-25 紧盯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推进“三交”、民生、产业、智力、经贸、生态“六个援藏”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9665.htm 1 山东援藏:三十年携手同行,山海情越走越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