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3.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8%……湖南省株洲市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一组组“硬核”数据勾勒出工业株洲蓬勃发展的曲线,折射出株洲“株”多领域的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近年来,株洲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做足“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用好改革“金钥匙”,加力推动发展逻辑从土地财政、依赖房地产向产业和创新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先进制造业当家、创新为主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制造名城幸福株洲”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向改革要动力发展难题加力破解
改革赋能,动力奔涌。近年来,株洲市从政府债务风险较大、园区历史积弊较多等现实问题入手,打通阻碍发展“痛难点”,打开发展“天花板”,以高质效改革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难题。
推动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是“主战场”。株洲市出台《关于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五好”园区创建的实施意见》,一体推进人事薪酬等六大改革,着力破解园区人员机构臃肿等难题,推动园区市场化转型。
株洲高新区以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六局一室一中心”管理架构;株洲经开区聚焦“两主一特”产业发展,优化整合内设机构……回归主责主业后的园区活力更足、运行更顺,项目招商、产业推介成果迭出。
园区轻装上阵,产业发展快马加鞭。较改革前的2020年,株洲市园区干部由1620人减少到393人,园区亩均税收较2020年增长32%,达到22万元,净增亩均税收过百万元的制造业企业56家,今年1月至10月,园区企业实缴税收92.9亿元、增长2.9%,分别位居全省第三、第二。目前,株洲正着力优化主城区园区运行机制,统筹推进“一区五园”发展,以优化产业、要素、服务生态重塑园区发展竞争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是“龙头”。曾几何时,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束缚株洲国有企业前行的羁绊。而眼下,云发集团、清水塘集团先后并入市属国企管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乡村振兴等板块加速专业化整合,株洲市资源投资集团、产投集团、北斗集团、物流集团等纷纷完成组建改制……
近年来,株洲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作为转型发展关键一环,研究出台《深化国企改革和统筹市区化债增信的若干意见》《株洲市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结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场化、实体化、效益化为方向,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亮出改革的“关键一刀”。
当前,株洲市属国企正通过实施“二分法”改革,将融资化债与市场化经营相分离,将商业类与成本类子公司相分离,拓展企业市场化转型新路径。2021年以来,市属国企新增投资主业占比超80%,全市存量融资综合成本从2020年底的7.45%下降到了4.49%。
改革“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株洲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引领发展破局,稳步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持续性大考中加速领跑。
用改革激活力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坚持“制造业当家”的株洲,目前已成功打造了轨道交通装备、服饰、电力新能源与装备产业3个千亿级集群,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入选国家级产业集群,醴陵陶瓷、硬质合金材料成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还有陆上风电装备等7个省级产业集群。
作为国家级创新型城市,近年来,株洲聚焦“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优势产业锻长板、战略产业补短板、传统产业抓升级、未来产业抢布局,积极抢占北斗应用、工业软件、功率半导体等新赛道,不断夯实制造业“家底”,产业发展呈现一片“新”兴向荣的景象。
如何将产业生态优势转化成持续竞争优势?株洲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传承推广“厂所结合”密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加快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出台先投后股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筹建科创基金港、持续开展制造名城进名校名企名所等系列活动、建立创新成果转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机制……一系列新举措加速创新要素向株洲聚集,创新生态向株洲靠拢,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让创新的源泉竞相涌流。截至10月底,株洲今年已开展“破茧蝶变”主体活动97场,通过与高校院所频繁互动,推动117个项目在株洲落地。目前,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3.4%,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一位,创造了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
以活动链接资源,以工作闭环推进项目落地,“高新区集中孵化,产业链承载园区落地转化”的特色创新成果转化路径正在株洲形成。
以改革聚合力改革红利加快释放
时值寒冬,株洲综合物流集散中心一片忙碌,一辆辆载满货物的列车加速“株洲制造”跨越山海。该项目以“湘粤非”铁海联运为核心,通过打造多功能物流板块,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助力物流枢纽升级。目前,“湘粤非”陆海联运国际班列已开出超1000趟。
株洲通过构建“铁公水”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推动全社会物流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为13.9%,铁、水货运占比较2023年底提升1.8个百分点。
近年来,株洲把降成本、增效能作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株洲市服务企业“一降一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精准“把脉”企业运行难点,激活市场“一池春水”,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
同时,株洲实施“一把手”走流程、“制造名城”早餐会、“六即”服务等改革,深入开展“两重”“两新”送解优专项行动,推动工作力量、发展要素、优质服务向企业和项目聚集靠拢,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以上、利润提升1%以上。
株洲探索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在资规部门大力推行“工作项目化”改革,突出模块管理、强化团队运作、组织专班攻坚,主动靠前服务,确保“签约即供地”,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全市71个市级领导联点项目全部保障到位,保障用地8130亩。
改革赋能添势,重点项目“加速跑”。株洲以“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为牵引,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性开展精细化管理服务工作,今年1月至10月,实际开竣工项目374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30.4亿元。
为加快建设幸福株洲,株洲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抓手,办好人民群众“微实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子。
实施“三微六位”集成改革,系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利用物业专项维修资金增值收益为电梯购买保险,小区电梯平均维修时间由15天以上缩短至1天,被湖南省委改革办、湖南省住建厅推介为“株洲模式”,成为全国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全域推行“党建引领小区治理‘1+6’模式”,建成1167个小区党支部和870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实现小区党支部全覆盖。建立“县乡吹哨、部门报到”“制造名城幸福株洲”监督与服务微信群等机制,化解了一批影响和制约基层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疑难杂症”,推动解决群众、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7.4万个。
企业、群众尽享改革红利,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持续攀升,制造名城株洲更“名副其实”,幸福株洲越来越“可触可感”。
(中共株洲市委改革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