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季晓莉
养老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也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的重要着力点。近日,西部金融研究院发布《重庆养老金融研究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是重庆首部聚焦养老金融“大文章”的专题年度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重庆养老金融政策日益完善、发展基础良好,多项养老金融试点、创新成效明显,其中“新市民”参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比例位居全国第一。
近年来,重庆先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长期护理保险、养老理财产品等试点,全市养老金融呈现“123N”的显著特征。
“1”,即一项指标全国第一。2021年6月,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截至2023年末,重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承保人数达1.87万人。其中,灵活就业人员承保人数达1.33万人,占总承保人数的71%。重庆“新市民”参保比例,位居全国第一。
“2”,即两项试点成效明显。一是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积极推进。目前,重庆长期护理保险已覆盖约800万城镇职工,累计超4.5万人享受待遇。而在享受待遇人员中,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95%。二是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持续推进。目前,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理财公司已在重庆发行产品43款。
“3”,即“三大支柱”扩面增量。《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650万人、同比增长3.03%,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83.04%、高于全国比重(75.65%)7.39个百分点;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达1769家、同比增长12.25%,参加企业年金的人数达30.24万人、同比增长4.10%,参加职业年金的职工人数达85.6万人、同比增长13.30%;个人养老金账户累计开立245.05万户,账户缴存额合计达7.03亿元。
“N”,即金融机构在渝落地多项全国创新成果。例如,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在系统内率先成立养老金融委员会,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成功研发投产中银系统内全国首个养老机构资金监管平台,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两家支行成为建设银行首批60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保险行业首支“银发产业”主题的人民币股权基金将落地重庆,等等。
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金融需求,《报告》提出五点针对性建议:
一是优化养老金税收相关政策。探索个人养老金税收抵扣额与工资水平挂钩机制,打通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通道,可将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额度转移至个人养老金。对于不同年龄的参保群体给予不同比例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
二是创新更加符合个人需求的养老金融产品。支持金融机构发挥各自在保障、投资和服务等方面优势,联合开发个人养老金产品,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含金量”。
三是促进长期护理保险扩围提档。支持将长护险人群扩大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建立长护险阶梯式缴费标准,稳步提高长护险待遇结算标准,并将康复、医疗辅具等护理服务纳入长护险待遇支付范围。
四是增加养老产业金融供给。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创新动产抵质押融资模式,为养老机构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发挥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落户重庆的磁吸效应,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在渝布局设立养老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股权投资力度。对收益较稳定的养老机构,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融资。
五是加强财金联动支持养老机构发展。出台养老机构贷款贴息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筹建期、初创期的中小养老机构倾斜。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撬动作用,通过划拨国有土地、折扣出让土地等方式,专项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