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申枝
近年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主动答好高质量发展这道“必答题”,始终坚持“根植化工、合作育人、创新驱动、铸造品牌”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产业布局需求,不断强化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导向,加速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着力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为湖南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助推中部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根植化工、聚焦特色,以产业发展需求构筑化工专业集群体系
聚焦化工特色,衔接构建专业集群。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瞄准湖南化工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国家“一带一路”对复合型化工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化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能力和水平。构建以化工生产技术、化学与生物制药技术、化工智能装备制造技术专业群为核心,化工智能控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化工生产运营与管理和现代电子商务专业群为环绕服务的“三主四环绕”专业集群,有力支撑绿色化工智能制造、化工医药新材料、装备制造业迈向全球产业中高端。
紧贴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湖南将构建“湘北石油化工、湘中精细化工、湘南盐氟化工”产业布局,推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此,该校积极对接产业需求,建立了基于专业群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建立人才需求分析机制,研究人才需求分析报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实现专业群动态调整,全力保障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依托学校优势,创建职业本科专业。基于现代化工数字化转型进入智能制造时代的背景,大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创新的本科层次化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标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设置标准,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启动首批拟申办本科专业建设,其中,应用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分析检验技术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内专业,化工装备技术是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牵头专业。
产教融合、多方联动,以“一体两翼”建设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汇聚多方资源,打造政行企校“命运共同体”。建设国家级职教集团,政行企校共同推进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集团先后入选教育部“第一批示范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湖南省“楚怡”全国首批示范职教集团培养单位。成立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中石化湖南石化、湘潭大学联合牵头成立全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扩大多元育人“朋友圈”。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积极参与株洲市首批国家级产教联合体建设,牵头申报建设省级株洲市先进高分子材料产教联合体,瞄准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现代石化产业“新三样”产品布局,建设株洲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联盟,服务株洲打造“制造名城”。
对接产业集群,画出产教融合协同发展“同心圆”。围绕“专业+产业”发展理念,与省内外多家园区企业共建中车新材料工程、兴隆无机硅化物、宁乡美妆与新材料等7所现代产业学院,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互融”于一体的化工特色现代产业学院集群,通过构建“由宽到专、弹性自主”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开展“订单班”“现场工程师班”人才培养,创新一套全链条、浸润式的协同育人合作模式,努力画出产教协同发展共育化工技能人才“同心圆”。与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共建新材料工程产业链群产教融合项目,入选2023年度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名单。
打破产教壁垒,筑牢校企合作共生互融“生命线”。针对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围绕人才培养资源、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精准发力。锻造新时代“双师”队伍,聘请400余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组建专业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打造共享教学资源,校企联合开发项目化新形态教学资源,2023年立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20余项。促进学生联合培养,依托职教集团平台共筑多元化实训基地,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共同推进现场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立项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增优提质。开展多元社会培训,为企业提供“分层分类、定位精准”的个性化培训服务,开展职业培训10余万人次。
平台引领、校企协同,以服务企业需求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湖南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中小石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基本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由院士(专家)工作站、化工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技术研发+品牌推广”产教融合平台和化工“行业大师”培育平台组成,要素完备、体系健全、运行顺畅,支撑N个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1+3+N”创新服务综合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创新资源、产业发展有效融合,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为中小微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技术创新服务。
建立纽带,织密高质量产教融合网络。依托全国化工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国家级职教集团,将化工新材料领域产业需求、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有机串联,将教育链、创新链、服务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引培并举,成立高水平科研团队。对接服务企业的技术领域,成立多个校企科研创新团队,柔性引进院士,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成立以教授博士领头的多个科研团队,立项10余个市级以上大师(名师)工作室,累计与园区中小微石化企业联合完成工艺优化、技术升级和新品研发等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5亿余元。
精准定位,打造高标准技术技能平台。主动对接化工产业链上企业真实需求,建立以纳米粉体材料、涂料涂装、分析检测、环境处理等技术研发应用与能源测试项目为载体的应用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涂料研发与应用技术中心、天然药物提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立项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个。
战略导向,建立高校考核激励体系。创新教师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考核,构建层次性、适应性、全方位的项目管理机制,提升成果转化率,激发教师科研活力。学校教职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