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中外领跑企业推动供应链排放下降

本报讯 记者白雪报道 近日,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和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显示,中外领跑企业绿色采购要求,已推动供应链排放下降,但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挑战,还需更多行业龙头加强与上游供应链协同减排。

2024年度CITI评价显示,更多中外企业将环境管理向供应链上游拓展,激励供应商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降低环境影响和碳足迹。一批行业核心供应商建立了足以比肩领跑品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带动自身产业链协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为评价企业应对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三重地球危机”的表现,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本期CITI指数中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指标,并计划逐步细化和扩展。

本期评价显示,七成企业披露了化学品使用、水资源或其他自然资源使用、污染物排放、包装与塑料使用等信息;其中一些领先企业将数据披露的范围拓展至价值链,并公开承诺减少水资源消耗、预防和减少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废弃物、降低原生塑料用量等。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中外企业气候行动提速,公开披露气候承诺、组织及产品碳足迹、全价值链气候目标的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其中,披露范围1&2(自身运营)和范围3(价值链)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数量较2023年评价期分别同比增长13%和15%。包括光伏、新能源车、锂电池“新三样”在内的20个行业的127家企业测算并披露其主要产品的碳足迹数据。

工厂级碳数据核算和披露,对推动品牌落实供应链减排有着重要意义。在阿迪达斯、富士康等企业的积极推动下,2836家供应商通过蔚蓝地图网站披露碳排放数据,数量较2023年评价期同比增长27.5%,年度披露总量为550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苹果、三星等企业在供应商行为准则等公开的书面文件中,明确提出供应商工厂级碳核算和碳管理的要求。

在中外品牌的推动下,890家供应商设定绝对减排目标,同比增长37.6%,承诺减排量总计约6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超过2023年承诺减排量的两倍,显示出更多供应商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提升温室气体减排雄心。

本期评价发现,中外领跑企业的上述推动,已开始转化为供应商的实际减排。从连续两年披露碳数据的1590家供应商分析显示,其碳排放总量下降502万吨。在供应商诸多减排措施中,清洁能源替代占比最高,显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的大幅提升对供应链脱碳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评价期内,气候科学家发出清晰警报,更多事关地球家园的边界(planetary boundaries)正面临被突破风险。评价报告建议企业增强紧迫感,借鉴领跑企业的最佳实践,加强环境信息和碳数据披露,激励和带动供应链减排。报告同时建议企业关注自身和供应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毒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管控、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的表现,将上述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评价报告还建议社会各界更多关注企业绿色供应链表现,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基于数据开展科学评价,构建约束激励机制,压实各行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责任,以技术创新、数字科技和绿色金融赋能供应商绿色低碳转型,共同建设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

2024-11-0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9023.htm 1 中外领跑企业推动供应链排放下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