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三区”融合蹚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翔安路径”

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南部片区指挥部翔安工作专班坚持用改革思维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全力推进片区综合改革与开发建设

□ 谢代文

2003年10月19日,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正式挂牌成立。今年10月,翔安区迎来了21岁生日。

作为应“跨岛发展”战略而设的新区,翔安在21年间书写了从“风头水尾”到“风生水起”的蜕变篇章,这片土地成为产城人融合的新区,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3年4月29日,翔安南部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在厦大科技园挂牌成立。

片区指挥部翔安工作专班坚持用改革的思维不断创新探索,蹚出了组织联动、产业联育、项目联建、环境联治“四联”举措的改革创新“翔安路径”,推动片区内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等“三区”融合发展,聚力打造“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全力推进片区综合改革与开发建设,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个定位翔南片区蕴藏无限可能

翔安南部片区简称翔南片区,片区分为启动区和远期规划两部分,其中启动区面积21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98.6平方公里。这里汇聚了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厦大科技园和翔安区香山街道及其下辖10个社区,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等“三区”所在地。

“翔安南部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挂牌成立当日,举行了‘改革创新、融合共赢’推介会,片区被定位为综合改革试点承载区、环厦门湾科创原创区、两岸融合发展先行区、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门户。”片区指挥部翔安工作专班常驻副组长余世恩说,这四个定位,既展现了翔安南部片区的发展蓝图,也昭示着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无限可能。

立足厦金、区域协同、服务两岸、连接世界,打造绿色低碳、智慧共享、面向未来的滨海城市典范,成为翔南片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目标。

当下的翔南片区已集聚厦大理工科院系、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地(筹建中)等科技研发平台,依托片区厦门科学城、空港综保区建设,构建起以临空航空、绿色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大支柱产业为基础,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三大现代服务业为辅助的“4+3”产业体系,重点围绕氢能与储能、半导体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打造湾区科创策源地。

数据显示,2023年,翔安南部片区全年完成投资11.7亿元,完成率110%,其中7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约7.26亿元,完成率113%;新策划生成综合开发、配套基础设施等21个项目,总投资约211亿元。指挥部成立一年来,翔安南部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81家,注册资本52.05亿元;重点招商项目58个,总投资额321.07亿元。

9月13日,“第一届厦门大学富有转化潜力科技成果”发布会宣布了共建“环厦大科技创新圈”的重要举措,规划以厦大为核心,推动“环厦大”城区功能配套完善、智能设施先进、人气商机集聚,形成“政府引导、学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校区”“园区”“社区”充分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构建“环厦大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四联”举措创新空间积蓄发展后劲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校区、园区、社区三者在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密切融合,形成了一种‘三区’融合的创新空间模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在研究各地“三区”融合的现象时认为,“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将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走进翔南片区,辖区民众明显感受到“三区”空间在不断转变:厦门大学翔安校区从教学型向研究型、创业型大学转变;厦大科技园区从生产型向创新型园区转变;香山街道所辖社区从传统的居住空间向创客型、非正式创新空间转变。

“我们探索‘三区’融合的具体路径,是从组织联动、产业联育、项目联建和环境联治四个方面着手,持续集聚高端要素、激发改革动能、积蓄发展后劲,着力打造‘环厦大科技创新圈’。”翔南片区指挥部翔安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副组长沈金发介绍说。

建立联调机制、打造联动专班、成立联合党委,“三区”融合首先建立起“组织联动”,形成企业和专班成员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翔安区政府成立区级翔南片区工作专班,香山街道及驻翔南片区各单位支部有效整合成立“科创”联合党委,“三区”各组织联动,形成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搭载体、促转化、重招商,“三区”不断强化产业联育,深化产学研融合,探索全链条集成化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合力推动产业链群发展壮大,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培育形成四大产业链群。

“‘三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从要素、服务、配套保障几个方面强化项目联建,持续优化服务、完善配套,逐步实现了校区、园区和社区发展的有机结合,构筑起片区融合发展的‘硬支撑’。”翔南片区指挥部翔安工作专班常驻副组长余世恩说,翔安工作专班以营造区域“优生态”为目标,“三区”强化环境联治,加强服务共享、环境共建、管理共治,持续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翔南片区生产更高效、生态更优质、生活更美好,“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正在形成,发展后劲动能强劲。

“三区”融合区域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作为”“三区”融合中重要一环的香山街道位于翔安区东南部,是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区、厦门科学城莲河片区、翔安机场临空产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片区产业发展和配套服务功能。

“街道牵头成立‘三区融合大党委’,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组织架构。”香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科创”联合党委书记马志坚说,街道深化“三区”联建机制,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在社区中构建更多集研发、生活、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空间,融入更多应用场景,营造创新良好氛围,促进“三区”人员日常生活的交融。

“目前,香山街道已提供相应岗位,支持厦大翔安校区优秀学生骨干到街道开展三期‘职业体验·大学生社区挂职’活动,共计53名学生到辖区挂职锻炼。”香山街道党建办主任郑菁妍介绍说,街道定期与厦大翔安校区管委会开展交流座谈,全面提升厦大翔安校区周边配套环境。

街道围绕片区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全过程各类要素保障,持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和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布局,逐步实现与园区融合和较高程度的产城融合。

两岸融合,是翔安南部片区的愿景。街道下辖东园社区深度链接两岸青年资源,成立台青驿站,聘任台胞主任助理,授予台湾设计师为社区荣誉居民,助力台胞参与社区治理,引入2家台青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企业及22家台湾设计师团队参与社区改造设计规划,着力打造闽台乡建乡创样板村,促进两岸交流。

沙美社区作为厦门首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样板示范村,引进政府、国企投资,把闲置的老房子打造成特色民宿、特色小店等,修缮盘活社区红色文化基地,打造出一个集购物、文化、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生活圈。

紧扣翔南片区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契机,充分发挥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及周边高密度创新资源和高水平创新能力优势,搭建全链条产业育成服务体系,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一个“三区”融合的“环厦大”高品质生态创新空间正在成型,构筑起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高地,为区域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下一步,翔安区将继续深化“三区”融合的发展特色,优化区域功能的总体布局,增强校区、园区、社区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将现有各类建设成果“串珠成链”,实现产业载体和城区之间功能的深度融合,推动“环厦大科技创新圈”成为厦门的创新策源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

2024-11-04 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南部片区指挥部翔安工作专班坚持用改革思维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全力推进片区综合改革与开发建设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965.htm 1 “三区”融合蹚出培育新质生产力“翔安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