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梓潼:创新“四种模式”,助力农村集体经济腾飞

□ 李小丁 赵锐

□ 本报记者 王进

“2023年,全县1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超4400万元,其中收入达20万~100万元的村108个、100万元以上的村7个。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3980万元。”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踏上新征程。梓潼县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县委、县政府“一线指挥部”作用,围绕经营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做好县域经济大文章,创新“1+5”循环产业、资源经营、水产合作养殖、“1+N”模块管理“四种”发展模式,助力农村集体经济整体腾飞。

“生猪产业是梓潼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我们制定长远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国有企业、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金融部门5个主体,构建‘1+5’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推动生猪养殖业和绿色种植业协调发展。”梓潼县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梓潼县已建成生猪规模化养殖场106栋,带动7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每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创收近50万元,入股农户分红超过20万元。

近年来,梓潼县引入多方主体发展生猪产业,量化股权打通利益链接,一起入股代养场。对于资金困难的集体经济组织,协调金融部门质押代养合同提供担保,对于暂时无法入股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缴资金、代持股份,确保所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覆盖。在玛瑙镇玛瑙村,国企梓昌公司牵头筹措资金420万元修建“1200”型生猪规模化养殖场两栋,其中村集体整合中省扶持资金和集体“三资”入股206万元,占比49%,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照“每股2000元,最高50股”的标准入股88万元,占比21%,从金融部门贷款补缺126万元,为暂时无法入股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持30%的股份。

为实现绿色种植生产成本降低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收“两不误”,梓潼县加强同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对接,按照5头猪1亩地的比例,配套流转土地连片种植果蔬、中药材等绿色产业,就近消纳生猪产生的粪污。目前,全县已配套发展各类绿色种植20万亩,有效实现种养平衡。

对于产业相同、区位相近的村,梓潼县整合各类资源,推行“股份合作+”集体经济模式,助推全县21个村(社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集体增收。

据了解,梓潼全县共有169座水库,8000多口塘堰。该县充分整合各村塘堰水库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实现水产合作养殖“双效益”。

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渔业公司签订鱼苗代养协议,以高于市场价3%~5%回收生态成鱼,支付代养费。针对水产养殖普遍规模小、地域散、从业农户少的情况,采取“村集体+公司”的方式,龙头企业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水产养殖基地,提供“产供销”服务,规模发展桶装养殖成品鱼和鱼苗。目前,全县已有15个村(社区)发展水产合作养殖,年实现集体纯收入80万元。

仁和镇党委书记贾志林说,整合5座小Ⅱ型水库300余亩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鱼苗代养收入20万元,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壮大了集体经济。

农户农机农技缺乏,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梓潼县创新发展“1+N”模式,即1个联合社、N种(耕种管收售)服务,拓宽集体经济增收途径。目前,全县壮大15个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87万元。

整合村内土地、仓库、机房、农机等“公”“私”资源资产入股组建联合社,梓潼县向农户提供优选农资、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服务内容。建立合作社以来,已推动亩均生产成本降低300元以上。

梓潼县组建机械化、自动化育秧和农机服务队,对入社农户进行统一布局、分批调配,做到农力和农机有储备、有保障。

同时,该县组建土地流转服务部、农产品烘干加工部、物流运输及基建部、水产养殖部等服务部门,分类建立“一户一策”需求台账,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灵活性、高效性。

“多种模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才有奔头,乡村振兴才有未来。”梓潼县委书记刘强说。与此同时,梓潼深入实施“头雁提能”行动,建成“头雁”培育工作室两个、人才振兴工作站四个,吸纳农业生产经营等10类“文昌菁英”94名扎根农村,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024-10-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611.htm 1 梓潼:创新“四种模式”,助力农村集体经济腾飞 /enpproperty-->